曾经看过一个求职类的视频片段:讲得是一个很有性格选手,不服老板的任何负面评价。只要稍微感到自尊受辱,便立刻以牙还牙,而且是连本带利,慷慨万分。
后来,智立方老板杨石头讲了一段很有水准,且绵里藏针的话。其中有一句我印象很深:毕竟没当过孙子,就没有资格当大爷。
其实这种观点屡见不鲜。小时候看人物传记,听评书,被家长教育都告诉过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当过三孙子,就别想当大爷。
无奈我资质愚钝,三观从小七扭八拐,对这观点一向不放在心上。我只知道,我一定不惹事,但你要无缘无故骂我,我肯定不能让你太舒服。即使你是长辈或是老师,我也不可能任你自由发挥语言艺术,若无其事。
直到我逐渐走入社会,隐约感觉,好像我的三观给我带错道儿了……人们似乎都有这种心理:因为你是新人,所以你该受苦;因为我吃过苦,所以你也得吃;因为我是大爷,所以你得是三孙子——两者之间总有个必然联系,是因果关系。就好像有你爸才有你一样。一定是一个驾驭一个,无条件的;一个甘被驱使,也是无条件的。
更奇怪的,这好像还是一条潜规则:谁都不愿意做三孙子,谁都愿意做三孙子,谁做了大爷后都想让别人做三孙子。
这个发现太可怕了!它让人自觉陷入一个闭环中。如果一个人在底层摸爬滚打时,就对任何责骂驱使都笑脸相迎照单全收。那只有两个原因:要么他是不舍得,要么他有个巨大的谋划。
前者奴性太强,依赖心太重。压倒性、绝对性的话和领导方式让他有安全感,躺在个人舒适区里把一切都交给了命运。很像传说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样的人,如果没有特定的前大爷,或者类似运气的意外因素,他成大爷的概率是多少?可参见历代明朝王爷。
后者是蓄势,藏器待时。大致心理是:你等我当大爷的,老子弄死你!叫你现在搞我!可参见皇太极,赫鲁晓夫,张作霖等。他们都在谋一个大势,等一个机会,一旦翻盘必然死伤惨重。而且他们这样的人很容易营造出恶性循环,我称之为“韬养模式”意为无形间使人与人都进入备战状态。这个副作用除了变相加快输出人杰外,还让你看“和谐友好,人人互敬”时,隐约产生呕吐的感觉,无形间拉大人与人的距离,破坏信任。
这可能有点让古人背锅的意思。但谁能说,这是一个好的传统;这不是一个让现代中国人不快乐,压力大的问题。
我掌握的资料不算多,但经过逻辑上和事件上的反复推敲,并没有发现大爷和三孙子存在因果关系或者必然联系。三孙子通常来讲,只是一种不得已的状态。人在把自己放低时,能看见更多直立时看不清的风景,或是别样景色。但这就能因此说明,你三孙子干得出色,就能当大爷?听话,懂事,会察言观色,是“好孙子”向大爷过渡的一些条件。但谁能说这些只有在做三孙子时才能学会?谁又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三孙子和大爷呈因果关系,有必然联系?
冯仑说,中国企业有个管理上的问题,叫人—我不分。领导很愿意把私活交给员工来做。相比之下,美国公司管理在这点就好很多。管你CEO还是UFO,不属于我份内的工作你别想给我。除非加钱。要在中国呢?呵呵……当然,这种做法能降低成本。无形间也会促使“韬养模式”的产生。管理上也没有超过美国的企业。
现代化进程不断地推进,科技在快速迭代。与此同时,文化和人际关系难道不该推陈出新?角色双方有人和动物的落差感,从长远角度看,不是可以忽视的问题。
杨石头老板所说的培养“钝感力”是为了提供上升路径,还是为了降低管理成本,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一个人的钝感力真的因此源源不断的话,相必也不会是一个真正的大爷,只能成为印象中标准的三孙子。
凌洛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