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
这句话肯定了民间总有一些奇人,他们隐藏得很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往往能用自身的实力颠覆人们对高手的认知。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民间高手没有什么功利心,当他们产生某种兴趣爱好后,没有想着用它来给自己争名逐利,只是以平常心和敬畏心对待它,用它来丰富自己乃至他人的生活而已。
就像喜欢书法的人,通常不以书法家或文人自居,每当亲朋好友或街坊邻居求写对联、中堂,他们都会有求必应,在满足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感受到应有的快乐。
书法作为我们的国粹,民间练习书法的风气很盛行,许多地方都隐藏有名不见经传的书法高手,他们用一支笔不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方便了他人的需求,还发扬和推广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可谓是劳苦功高的人。
陕西西安就有一位姓高的民间书法高手,能写一手以假乱真的印刷字体,如果把他的手写体跟真正的报纸放在一起,普通人很难分辨清楚真假。
高先生自小喜欢书法,苦于没有足够的字帖供他练习,他只能收集来各种报纸,参照报纸上的字体,一笔一划地进行临摹,从宋体、仿宋体、黑体、楷体到行书,他都认真钻研过。在日复一日地练习中,他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童子功。
读中小学时,高先生擅长书法的优势被老师发现,本着“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老师就把班上每期的黑板报交给他设计和创作,几年下来,他的书法功底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写的字在风韵上越来越接近印刷体。每期黑板报办好,老师和同学都会认真阅读,并不惜把溢美之辞送给他。
参加工作后,高先生仍然忙里偷闲,把写字的爱好坚持下来,常常乐在其中难以自拔。
自己写的字究竟怎么样?高先生在参加工作后仍然没有确切的答案。
自己的字虽然很早就得到了周围人的赞扬与认可,如果把自己的字放到全国书法爱好者的面前,当大部分人说好时才是真正的好。
当高先生的心中闪出这样的念头后,他随即决定付诸行动,向大家露一手。
前些天,为了检验自己的实力,高先生通过个人账号把自己写字的视频和图片发布上去后,瞬间得到了全国各地网友的赞扬,看到高先生的字,许多人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高先生执笔,一笔一划,用不同颜色的笔迹,向人们展示了手写《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的全过程,真正展现了什么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高先生刻意找来新闻纸来写。
这些新闻纸是多年前生产的,纸质看起来有些泛黄,特别有年代感。
高先生首先很认真地模仿了毛主席题写的《中国青年报》的报头,接着,他又用楷体字写好报眉,包括出版日期,报纸的宗旨和编号。然后,他用醒目的大号宋体字写出了头条新闻的标题,又用小号宋体字写上了新闻内容。
当这张手写体《中国青年报》面世后,迅速引起了观者的讨论,把人们惊得目瞪口呆。由于过于逼真,相当一部分人把它当成了真正的报纸,压根就没有往手写体去想。
从评论来看,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高先生的书法水平。
有人说:高先生简直就是神仙一般的存在,他本人就是“行走的印刷机”。
还有人说:他模仿别人的字太逼真了,得去警局备案才行,要不然他做出不轨之事怎么办?
有的人甚至调侃说:这位兄台太厉害了,能帮我画一张一亿的支票不?如果不行,500万也可以,实在不行100万也能凑合,不画支票,画彩票也可以接受。
模仿完《中国青年报》的头版内容,高先生又模仿了一张1964年10月16日发行的《人民日报·号外》头版,这一天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大喜日子,为了纪念,《人民日报·号外》特意增刊发布了消息。高先生在头版头条的内容上,理所当然地模仿了当年刊发的这条好消息。
由于使用的是很有年代感的旧新闻纸,所以,当模仿完成后,逼真的字体和严谨的版面,足以惊掉观者的下巴,第一次看到它的人,大概率会把它看作是真的报纸。
从高先生模仿的两张报纸的字迹能看出,其字体结构合理,点画均匀,运笔流畅,排版严谨,深得印刷体里宋体字、楷体字、黑体字的精髓,跟电脑排版和印刷机印刷的没有多少区别,完全能做到以假乱真的境界,正好验证了“民间出高手”这句话的真实性。
俗话说:字如其人。一个人能写出这么工整、美观、漂亮的字,他的内心一定是正直、善良、美丽的,心术不正的人,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本事写出这样的字。所以说,人们不用担心他会做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