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去年上海、浙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平稳落地,取得了成功,这次高考改革之后,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考核,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现在上海、浙江已经在试点基础上完善了考试招生改革方案,去年,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市启动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目前,教育部正在配合指导这4个省市完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组织力量研究,破解面临的这些问题。从目前的进展情况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是成功的,进展是健康的。
未来想进名校,纯看高考分将越来越难。
每年三月份是自主招生发布招生简章的季节,也是考生开始提交申请材料的时候,流程基本如下:
目前已发布招生简章的学校如下:
有意向的家长可以根据图中提供的报名地址前往查看。
近三年各高校发布招生简章时间统计如下:
教育部曾在2016年明确过,高校自主招生计划不超过总计划的5%,公示的入围名单不得超过计划的两倍,即总计划的10%,但高考拿到名校优惠的明显不止这么点的人。
“自主招生”这条道儿大家已经不陌生了,但大学录取还有一条路叫“综合评价”可能很多人不太知道,就比如2018年自主招生简章发布前,国科大在3月5日发布了2018年本科招生“综合评价”招生简章,对比2018年和2017年的区别,网上有下图的信息统计:
很明显可以看出来“综合评价”招生也在增加,但它和自主招生不属于同一个范畴,但都属于统招(纯凭借高考成绩的录取)外的特殊招生,这些特殊招生包含如下几个类别:
(1)自主招生
(2)综合评价招生
(3)高校专项计划
(4)保送生
(5)高水平艺术团、运动队
(6)艺术类
根据往年的简章要求和实际情况,我们会发现“综合评价”和“自主招生”通过初审的孩子基本都是以下两类特点:
1.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在五大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的考生。往年获得五大学科竞赛省一的考生可获得面试资格。
2.综合成绩非常优秀。比如说重点高中排名稳定且很靠前的孩子。
这些途径到底跟大家有啥关系,后面的数据很关键。
一、名校的特殊招生正在悄悄改变高考录取格局
以教改先行者浙江省为例,新闻称高考改革后的浙江裸分考清北占比不足6%。
2017年10月,来自南开大学、拥有七年招办经验的徐琳老师在中国教育报直播的《教育公益大讲堂—名师名家谈“自招”》所提出的问题,引发教育圈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徐琳认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北大清华的招生录取规则正在发生变化,高招的趋势正在改变,自主招生已成为选拔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而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国家人才战略、高校选拔标准和个人发展需求的调整。
当天徐琳分享的两组数据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徐琳认为,这些数据代表了大学招生的一个趋势,清华北大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有着最高地位,它们的趋势,也代表着未来的趋势。
而2017年类似的新闻不只是在浙江省出现,全国各地在高考录取悄无声息的改革中都感受到了一些变化,大家不要忘了,2017年7月5日北京教委发布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在《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中提到了:
从2020年起,在市属高校探索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北京作为改革试点,一定会总结之前的经验去探索和推进更新的办法,未来高考还是那一次考试,但录取方式一定是多种多样,而名校录取显然是大家的目标,如果高考不是为了考好的大学,只是为了随便上个大学就行的话,意义就完全变了,适应新规则是我们必须积极去做的。
二、“自主招生”的最新数据
关于自主招生,小石头在去年写过一篇文章《过一本线就能上985的方法在此,你还不看吗?》,感兴趣的可以复习下,扫盲一下。
自招的诱惑力不言而喻,少量最优秀的直接降分到一本线;根据不同表现给予10-90分不同额度的降分政策,这简直就是“开挂”一样的优势。自招在选拔过程中的晋级比例如下:
从表格数据上可以看出这依然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游戏,报名胜出率依然并不怎么喜人,但是,这肯定要比高考的报名胜出率高出很多很多,而且更血淋淋的事实是,这些名额就是本来属于高考的名额。
参加自招需要提交的材料如下,家长可以看看,根据情况规划孩子学习:
而高中五大学科竞赛对应的高校汇总如下:
三、“综合评价”相关信息
“综合评价”实在2015年后,随着高考改革启动开始尝试的政策,目前试点省份发展迅速,并没有推广全国,但是2017年,综合评价招生试点高校及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加清北(针对上海)、浙大(针对山东、广东)、江苏(南大和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恢复综合评价招生。
下面是目前明确参与“综合评价”的高校名单:
综合评价与传统高考统招录取方式不同。综合评价招生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高校的自测评估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综合分,最后按照综合分择优录取。
这种录取方式其实减弱了客观的成绩,增加了一些主观的评价,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国外大学的录取方式.....
.
目前综合评价还没有全国标准化,各省市的操作办法有一些区别,以上海市为例,综合评价流程为:网上报名;初审通过后参加高考;高考成绩达到自主招生控制分数线的考生填报综合评价批次志愿;依据考生高考成绩,确定入围面试分数线;考生参加校测;高校录取。
被正式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其他高校的志愿填报和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正常参加上海市后续各批次高考录取。
以浙江为例,综合评价流程为网上报名;初审通过后参加高考;参加校测;高考出分后发布拟录取名单;根据考生综合评价成绩和志愿顺序进行录取。
综合评价录取在本科提前批录取前结束。被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其他学校志愿填报和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正常参加浙江省统一高考志愿填报和录取。
最终录取的评价模式各试点也有所不同,下表整理的仅供参考:
对于参与的条件,其实并没有要求很高,综合素质优秀、品学兼优的考生。相较自主招生,更侧重于考生的综合成绩和考生综合素质发展,对考生学科特长没有特别硬性的要求。
当然,也有部分高校有特殊要求。例如北外2017年综合评价对考生综合成绩排名和外语语文成绩排名有要求。具体招生条件,应以高校本年度招生简章为准。
四、其他特殊招生途径简述
1.高校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招生计划不少于学校本科招生规模的2%。
2.保送生:是应届毕业的省级优秀学生、全国中学生奥赛集训队及国内国际著名大赛获得者,按条件或程序、相关政策保送到高等院校,并在其所在学校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已录取的保送生原则上不再参加高考。保送名额非常的少,2017年全国保送清北人数合计394人。
3.其他艺术类:这方面人数也没有很多不在这篇文章分析了。
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觉,但事实已经摆在这里:
不远的未来,绝对是不远的,我们印象中那个“科举制度”的客观公平的高考将以拥抱世界的方式被改革成综合评价。
正是因为单纯看成绩,所以老百姓只能拼学习,拼应试,拼命刷题,拼命补课。
一部分吃不了这个苦的家庭开始被所谓“剧场效应”裹挟:
一方面不想让孩子累,不想花补课费,不想失去童年;
一方面放弃不了名校,接受不了失败,绝对不能认输。
于是所有人都在喊高考中考“不公平”,补课培训“不公平”,课外课内“太焦虑”!
但这么多年,没有一个人能给出一个让全中国孩子和家庭满意的方案。
不过,也不可能有人能给出这个方案。
名校和升学问题在中国是什么问题呢?不是三个人分一碗粥怎么分大家满意的问题,是三万人分一碗粥怎么分大家满意的问题。
一人一粒米,一人一滴汤都不够分!
素质教育是好的,但不管什么素质教育,面对向上通道的狭窄注定都会拥挤,这跟大城市堵车的原理一样,有些堵车根本就不是设计不合理,而是那一时间的车太多了!!!
高考注定改革,未来考虑一流大学的孩子聊得东西也绝对不会是考好一个高考就行了,主席说的很有道理: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不论这个人是十岁,十八岁,还是八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