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共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第1天
问题①,读书的时候,读者跟作者是什么关系?
【答】读者和作者的关系可以用书中的例子来解释一下,棒球赛书中提到读者更像是一位棒球赛中的捕手,而作者像是投手,捕手和投手知对于球都是主动主发起动作,投手的目的是想让捕手捉到球,而捕手的职责就是能准确的接到投手的球,,读者要能从书中主动获取作者想要提供给读者的信息,只有当投手和捕手相互密切配合时,球才能被成功传递,一本书也是同样的道理,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要能被读者准确地掌握住,读者才能认同作者的思想或者说叫理念
但对于一个好的捕手(作者),他必须知道如何来控球,也就是他必须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然后如何将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准确的传播出来。在打球过程中,他首先要判断好如何投出这个球,然后按照心中所设计的路线,将球准确的投掷到捕手的手里,这样才能达到共同的终点。
良好的读者和作者的关系,又好像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内容能够超出读者的认知,也就是在读者已经知道的资讯当中,他又获得了全新的认知。也必须是这样,读者才能认同作者,两者的思想才能达到同样的高度。
问题②,很多人都认为,听书就可以代替读书,比如很多人每天听得到的每天听本书和樊登读书会,看了第一章之后,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听书并不能代替读书。
听的过程中,耳边的环境是嘈杂的,不利于阅读过程中的自我思考。
快速听书,以便了解一本书的整体思想,在读完本章后有了新的认知。网络发达,越来越多的关于自我学习,听书学习的APP越来越多,书的内容进而被对更多的人以不同的视角进行剖析,用最简短的话语来告诉听众其中被总结出来的主旨。其实这只是背后那些读过很多书的人的结晶,并不是由自己惊经过思考获得的,
近几年来听书的APP越来越多,而关于知识点的打磨修整工作更是细致,就算针对同一个问题,两个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听书,只是将别人包装后的内容装进了自己的大脑中,自己并没有经过思考,不能提升自身的理解力。
问题3,在这一章的书中,作者说阅读有两种作用,获取资讯和增加理解力,我相信大家不管有没有读书都会经常阅读,那么,你现在回想下,你的哪些阅读是为了获取资讯,哪些阅读是为了增加理解力?
【答】获取咨询:例如每日的新闻、公众号内容推送、刷朋友圈、看抖音短视频等,都是为了了解每日动态,看看自己身边、省、市、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发生了什么新鲜事,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但究竟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可以暂时不用追根溯源。
增加理解力:例如一些专业丛书。可以让自己清楚一些概念,可以指导自己将一件事情做的更好。
问题4,书中说,读书就是一种自我发现型学习,请你分享下自己没有依靠任何老师直接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或者观点?
【答】
《一切都还来得及》中提及,作为人,难免遇事,遇事难免会有评判,判定结果与自己不符时,就会认为对方错了,其实对待一件事情的看法无对错,只是因为双方的价值观不同而已。不用因此而心生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