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往的泥潭中一点点走出来,回头去看,尽管还是记得那些刻骨铭心的情绪,却对理由本身有了许多的怀疑。现在有了新的关注点,那些旧事就慢慢放下了。但这是真的放下吗?那得看对今日之事是不是又有了执念。
昨天没有发生任何事,可整个人都慌慌张张的,完全静不下来,脑海里尽是想那些明知没有任何用处的事情,还好,就待在那种慌张里,到晚上基本就恢复正常了。
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有时候只是一个语气就能把人拉到负面情绪里,仔细想想,如果自己目标明确,为实现目标有很多确定要做的事情,还会这样任由别人来影响自己的情绪吗?恐怕不会,大概率都感受不到,因为明确的目标会帮助我们过滤掉某些人某些话某些所谓敏感事项。
刚好看到瑞达利欧的生活原则:
不管你的特性是什么,总是有很多条道路适合你,所以不要固守一条道路。如果某条特定的路走不通,你只需要找到另一条适合自己特性的路。
但大多数人缺乏勇气去直面自身弱点,也缺乏勇气做出这一改变所需的艰难的抉择。归根到底,这可以总结为以下5项抉择:
不要混淆你的愿望和事实。
不要为自身形象担心,只需关心能不能实现你的目标。
不要过于重视直接结果而忽视后续、再后续的结果。
不要让痛苦妨碍进步。
不要把不好的结果归咎于任何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多有趣,我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在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上耗费自己的能量,再也拿不出精力去做真正有产出的事情了。
我还是想从这个怪圈里跳出来。
一晃有三周没练尤克里里了,而且压根就没把这项练习写进日程表,可见我对练琴这件事有多不重视。今天开始,要像要求小允练钢琴一样,要求自己练琴,至少要先突破一百小时关口。
今天终于下决心带学生们读莎士比亚,依然特别享受整个过程。给自己两周时间,把麦基的《故事》读完,并且可以变成一门浓缩的写作课。
这几天听小艾老师讲亲子沟通,发现她不过是把如何说孩子才会听那本书变成了一门课,自己真正发挥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但学习还是有很大帮助。李松蔚老师的亲子沟通课一定会更有含金量,但我想借着他的提纲,自己查资料做笔记,整理出来一个可以熟练运用的素材库。
时间很宝贵,就不要再玩情绪游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