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与谷》是斯宾塞·约翰逊的作品,约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成形。这本书2009年出版之际,正值初冬,斯宾塞本人作为中国年轻世代的老朋友,还曾专程为此踏雪而来。
关于斯宾塞·约翰逊,提到他的另一本书——《谁动了我的奶酪》,大家一定不会觉得陌生。这一类书是国人一脚踏入商业社会之时,从无到有的思想启蒙。
而《峰与谷》,我曾经在2010年3月看过。到今天重新翻看,已经回忆不起当年看它的心情了。当时还打包一起看了《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自动自发》。关于《Q》和《自》,不太想评论,我只想说:智慧地工作不等于辛苦地工作,工作得太努力或太狗腿,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好吧坦白说对《峰与谷》并不是十分推荐,后面要说到我不喜欢它的地方。但这本书总的来说还好——篇幅不长,行文流畅,思想精炼,还是可以看看的。
市面上对《峰与谷》的负面看法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替它说冤枉吗?
说它鸡汤比较冤枉,它有逻辑;
说它媚俗比较冤枉,它有逻辑;
说它洗脑比较冤枉,它有逻辑。
逻辑还很清晰,跟这本书的体例相得益彰。那是一种“用生动的故事讲述现实的智慧,具有轻松活泼的寓言风格”的体例。
全书通过一个寓言,讲述了一位年轻人爬山,碰到一位老年人,通过两人的对话,年轻人在逐步的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二十二则要义,构成了整套峰谷理论。稍显老套,但是比较管用啊!它的精髓是:
客观面对,注意力放在对事实的研判上;
保持谦卑,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关注变化,永远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
未雨绸缪,提前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在提供工作指南和培训工具方面,斯宾塞先生被认为是最好的专家,他善于面对复杂的问题提出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喏,“他的许多观点,让成千上万的人发现了生活中的简单真理,使人们的生活更健康、更成功、更轻松”。或许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那么复杂吧。
因此令我感觉不适的并非过于浅显,而是浅显背后隐藏的对年轻世代的放任。
六十年代人生而缺乏关注,但不乏自由;七十年代人生而缺乏自由,关注度有,但不够。所以六七十年代的人,对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乃至零零世代的人,出于一种微妙的移情和代入心理,十分关注、迁就,甚至百般讨好。年轻世代的懒惰、浅薄和无知,皆被归因于人性,甚至认为代表了潮流,势不可挡,具有当然的合理性。
所以我们永远追求”能跟得上时代“,以多知道新鲜玩意儿为荣,还不耻于假定自己站在年轻世代的角度,期待从一本薄薄的小书中,读到生活的全部智慧,获得上万桶黄金,悟到亘古不变的人生哲学。文字越简单越好,书越畅销越好,造成一种普罗大众、人人可读,平等自由的假象,并不关心什么是品质,什么是知识分子的口吻,什么是精细的思维。
反讽的是,即便没有晦涩的字句,年轻世代看了通常也没太多感觉。只当是讲大道理的书,还好比较浅显易懂而已,看了也就看了,引不起重视和共鸣。斯宾塞先生的俏眉眼几乎做给了瞎子看。
反倒是年纪稍长的人回过头来,忍住一丝丝对浅显的不适,对照自己经历,反而可能有些感悟。
《峰与谷》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个人如何实现自我超越、企业如何保有发展动力的寓言,这没有问题。但,感觉我们整天不是被娱乐糟蹋,就是被成功糟蹋。
所以要奉之为经典?我看,还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