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IP营打卡第11天,1212字,累计16080字(7.1为更文第一天)。
文/莲柔漪
今天是2021年7月11日入伏。
奶奶说今天吃饺子,是韭菜猪肉馅的。
择菜、洗韭菜、拌馅料、和面、擀饺子皮,在准备包饺子的时候,奶奶又往馅料里面放入了三个生鸡蛋,说是这样,韭菜吃起来会很嫩更鲜。
一顿流程操作下来,再将包好的饺子下锅,用水煮熟,煮饺子的时间都没有包饺子的时间长。
一家人围着桌子,开吃热气腾腾的饺子。
不只是我们家,我想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应该在吃饺子。
来我家做客聊天的邻居,说中午吃的是茴香猪肉馅的饺子。
但是我们家,一般吃茴香馅,只是蒸包子或者蒸饺子的时候才会吃,奶奶说茴香蒸着吃会更好吃。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好吃不过饺子。”深受老百姓欢迎,尤其是春节那几天,饺子基本属于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
饺子馅,可荤可素,有三鲜、虾仁、鸡肉、猪肉、牛肉等,做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
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
饺子的制作原料营养素种类齐全,蒸煮法保证营养较少流失,并且符合中国色香味饮食文化的内涵。
那么饺子,到底是谁发明的?
饺子,又叫水饺。最早的原名叫做“娇耳”,传说,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张仲景给出的一个药的名字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了汉代三百多年的临床经验而成的。
做法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到锅中煮熟,煮好之后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分给百姓吃,百姓吃完之后浑身发热,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从而治好了冻耳。
汉末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了这种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流传到宋代,得名“角子”,它是最接近后世“饺子”一词的来源。
在民间,不管是一些具有意义的日子,还是传统节日,都会有一些相关习俗,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延续至今。
那么,为什么夏天入伏了,也一定要吃饺子?
入伏是指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日子,一年中有“三伏”。
正所谓“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不知道有没有科学道理,但是是老一辈的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讲究”。
头伏吃饺子,可能有“抢头福”的寓意,因为“伏”与“福”同音,讨个好彩头,而捏出来的饺子,形状又很像元宝,元宝属“金”,“元宝藏富”,平安度过夏天。
应该还有进补滋养的作用,饺子属于面食,馅料中又有菜又有肉,富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蛋白质等,营养丰富,可以满足身体所需要的营养。
二伏的时候,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炸酱面,或者用芝麻酱拌面条,或者来一碗清汤面。三伏用烙饼裹上鸡蛋,人间美味。
进入伏天后,天气变得可能越来越闷热,人们的胃口可能会下降,所以就吃一些开胃解馋,比较简单的美食,容易消化。
美食也会让夏天烦躁闷热的心情变得好一点儿。
到了晚上六点的时候,开始刮风,天也阴沉的可怕,想必是要下雨了,反正通知说这两天有暴雨到大暴雨。
风是雨的头,奶奶说:“头伏下雨,伏伏有雨,凉快!”
想必这一年的夏季“伏天”应该也不会太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