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是个很不错的人,算得上是事业有成,他的妻子也很漂亮能干,他们还有一个可爱伶俐的女儿。他们的房子很大,装修的很美。按理他们的生活本该有“五星级”的舒适,但他们却把好日子过成了“小旅馆”的档次。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争执,为经济问题争吵,为孩子教育问题争吵,为过节去谁家争吵……他们的女儿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一直生活的胆战心惊,慢慢变得敏感忧郁、不自信、脾气暴躁,让大华和妻子都头疼不已。
家庭生活中当然不可能没有冲突,天下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好的家庭关系并不意味着只是一团和气。但绝对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过多的争吵,不让压抑的气氛长时间地笼罩在家中,父母应该让孩子看到,人与人之间有些矛盾是正常的,重要的是以何种态度解决。
所有的父母都在努力为孩子创造美好的生活,都想把家打造成孩子幸福的天堂。但多数人却把方法弄错了。他们使劲往家里搬东西的同时,不经意把家的气氛搞坏了,让家动不动就变成了夫妻利益角斗场,或是一座冷冰冰的没有生气的宫殿。
婚姻是最深刻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两个成年人合成的生命自传,是让他们最亲爱的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启蒙教材。哪怕是离婚,只要理性和体面,也好过没完没了让孩子备受折磨的争吵。
父母总想给孩子攒更多的钱,实际上多少钱都买不来孩子的快乐。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让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育的人。
做家长的素养和理性就表现在,每当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都要就你所采取的手段思考一下:你想强化的到底是什么,你采取的方法是孩子喜欢的还是反感的,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高尚的还是庸俗的?
对于今天并没有物质短缺体验的孩子,物质奖励作用不大,可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但不会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动力。
这才是父母所能给孩子最丰厚的、一生享用不完的财富。
要求孩子“听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听不听话,乖不乖,已经成为人们评价孩子的一个简易标准。
无论家长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经常向孩子提出“听话”要求,并总是要求孩子服从自己,从骨子里就是个权威主义者,在他潜意识里从未和孩子真正平等过。
打骂是家长们最常用且运用得最得心应手的一种方式,可它也是最没效、最具破坏性的一种。每个孩子都有“不听话”的时候,但我们相信每个孩子的“不听话”,都不需要用打骂来解决。
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在爱的名义下施暴,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穿西装的野人。
童年时代的每一种体验都可以在生命中留下痕迹,孩子没有“小事”,每件小事都深刻地影响着他成长的大事。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父母之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对孩子的尊重也应该是无条件的。不是穿了西服就会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去学。
老舍先生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家庭教育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囊括了亲子教育的精髓。
在以往,传统的家庭教育基本上是父母用自己以往的人生经验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并希望,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些历史经验一定能帮助孩子去面对明天的生活。在教育方式上,也秉承了父辈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放。于是乎,家长对智力教育的重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不可否认的现实就是,一个好大学就意味着一个好工作,就意味着一个好的未来。这种思想被扩大延伸后,又是各种兴趣班的累加。被这种潜意识支配的家长,出现了种种“溺爱”现象。用各种手段刺激孩子学习,用各种暴力强迫孩子学习,用各种方式去保护孩子、替代孩子,使其免受各种劳累苦、各种弊端也随之显现。
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真理:一个人的成功,固然有智力的因素,但更少不了非智力的因素。而这些非智力的因素,包括品德,性格,等等都需要家长去培养。成长需要体验,幼儿时期是各种习惯养成的最好时期。所以,亲子教育不应该只是围绕智力开展,而是要更为注重对孩子的品格的教育,也就是教会孩子做人。
虽然亲子教育的对象是孩子,但真正唱主角却是父母。因为,孩子的成长是对榜样的模仿,是对环境的反应,想要一个什么的孩子,不仅取决于父母的日常行为细节的潜移默化,更取决于孩子成长环境的润物无声。
汪曾祺先生有句形容他和父亲关系的话:多年父子成兄弟,堪称亲子教育的典范。
一个尊重孩子的父母,一个以孩子为朋友的父母,一个以赏识眼光看待孩子的父母,一个以平常心看待孩子成功的父母,才是一个成熟的父母,才会带给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毕竟,孩子要长大成人,要面对生活,而幸福快乐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