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多数是前者。
信息的存在,在于传递,无论是文字,还是比特 。传递是直观的,一个接一个的传递,传递的内容是经过信息接收者的判断被传递的,而后的形状就被概括为传播范围。
判断取决于接收者的态度,观点,又或单纯的八卦;所以接收者即潜在传递者,取决于是否做出判断。为了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个传递者做出判断的参考,传递者又加以相关评论。
在是否做出评论的判断上,传递者就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传递者不仅针对信息本身做出评论,本身的信息也可能被添油加醋。道听途说听上去是贬义,我理解是中性的,是一种自然的传递方式。接收者对于听到的内容做出了说的反应,这就是传递的判断,但取决于所传递的对象。
--------------理论未必有用 --------------
通常我们会更乐意听,就好比看。某日在灵隐寺门口道上,碰见法师云游归来,上前问好,可好,法师直呼“看饱,看饱”。看,看也能饱。感官终究是欲,于是看多了,听多了,就有了口味,于是又看多了,听多了,就有了品味。品味有好有坏,往坏里说,会挑食,不光要饱,还要好。好里说这是一种要求,不光是对对象的要求,也提升自我的要求。
有次和某服装公司高管聊天,说起招聘的事,他说公司不敢招高学历的设计师,尤其像美院这样的高学府毕业出来的学生,因为眼高,而不是手低,相比眼高手低,他们更倾向手低的,手低没关系,可以培养出高手。说到这有点扯远了,只是想说明一件事,品味本身是好的,单有品,未必有用,同时要配合着手。
从读者到作者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就卡在这。眼高了就等于给自己设了一道坎,这就是自我要求。用读者的眼光来评判自己的作品, 品又来了,其实是在用逼格来品味自己,味道自然不好。作品的概念意味着完整性,同样是一种高要求。当代艺术圈里有些个行话“叫作品感强”,“作品化了”,如果你碰到那个艺术家这样评判你的作品,记得可是反话。又扯远了。
所以写作之前,还是先把(作品)的概念括弧起来,写作只是日常行为,对象不是作品,而是日常。
本文,缘起 @简书 小二的抱怨,予以回应,谢谢你的抱怨,千万不要期待,@忧郁的第一境界 给我扣的帽子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