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晚上,打开了许久未看的《典籍里的中国》,借助学者的赏读和主创团队的演绎,再次回到那个攻伐兼并的年代,领略君子之风。
想起年前,高三正复习《论语》这一部分。不同于去年的讲法,这次将“孔门十哲”的生平分别置于每一课中,用孔子与众弟子之间的故事串起了选读课本中的十课内容,且每课都延伸出一个话题。
在学习《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课时,我们谈到“底线和原则的坚守”。
兄弟让国,扣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这是伯夷叔齐对仁哲大义的无悔坚守; 周游列国,时代不容,世人不解,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孔子对为政理想的矢志求索。伯夷叔齐与孔子誓死守护的,并非暴虐的商纣与无道的春秋,而是心中的礼义与仁道,这是他们的底线与原则。人人执守原则,正义才不会迟到;人人固守底线,社会才不致混乱。
在学习《仁者爱人》时,我们聊过“生与死的人生抉择”。
隐忍苟活,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用屈辱的生,著就一部传世青史;守节不屈,慨然赴死,文天祥用重于泰山的死,为后世树立起一座精神丰碑。召忽从主死节,以殉君难,我们敬服他的忠义与凛然;管仲辅佐桓公,一匡天下,百姓承念他的恩德与惠施。我们不否认召忽的大勇,也承认管仲的大仁,正如文天祥的死和司马迁的生,一样让我们动容。面对生死,他们的抉择虽不尽相同,但都让有限的生命拥抱了更高的价值,其选择本身无所谓对错,不过是“用之所趋异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今天,未学过《论语》的人也知“君子”,我们的电视还在播放与《论语》相关的节目,我们的孩子仍然在学习《论语》……儒家文化依然在传承,不是吗?
夫子与诸位先生在上,今日或可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