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周:9月19日——9月25日
9月19日
又是下班时不见太阳的一天。晚上回家加班。家里安静,好做事。
9月20日
中午,参加工作坊活动。
9月21日
今天,改学生的主题习作,被刘子乐的文章感动了。
“暑假结束后,我们就迎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我们要换老师了,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的不开心,因为我最喜欢的语文老师就要被换走了。这时语文老师进来了,我叹了一口气,以为老师是来跟我们说再见的。这时语文老师说,我们要换老师了,但是只换科学老师、道法老师和心理老师。我听到里面没有语文老师,心里很开心,下面就要看看老师有趣不有趣了。”
旁边还有另外一个孩子的批注:如果语文老师走去其他学校,我大不了也转过去。(党仝博)
这个恹恹的午后,被孩子们的文字所感动。
9月22日
如果记忆有形状,应该是什么样子?《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告诉我们,记忆的形状是U形的。
解释来说,每个人的记忆能力是差不多的,不一样的只是记忆方法。我们对事、对学习,最清晰的记忆就是事情的开头和结尾,学习内容的开始和末端;清晨起来和晚上临睡前学习,常常会有过目不忘的神效。所以,最重要的事情,要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效率才会更高,才会更有收获。
因为记忆是U形的,所以首位呈现的内容最容易被记住,中间的容易被忘记。在20分钟以上的学习时间中,大脑对信息的保持率分为三个阶段:开头是高效期,中间是低沉期,结尾是高效期。高效期和低沉期随着课时长度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将一节40分钟的课分解为2个20分,高效期大约为36,会比原来多出20%。读这段文字,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到的一个故事:他在一年级上课的时候,每到了20分钟左右,就会停下来,或者让孩子们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或者做一个小游戏之类,然后继续开始学习。这不正是U形记忆的运用么?
现在再来反思我们平常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年月久远的做法,竟然是最有效的。比如:每天早读,让孩子们背诵一点东西;一节课的开头会有一些练习或者上节课重要内容的回顾,结尾对整节课内容的总结,都是U性记忆的运用。
既然记忆有形状,那就按照她的“样子”,最大效用地训练自己过目不忘,训练学生过目不忘。
9月23日
今日学习《将相和》,意料不到的难题:题目三个字,读错了两个字。
设计的评价任务:
判断对错。(1题1分)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汉朝。
2.秦王要拿十座城交换和氏璧。
3.蔺相如自己偷偷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4.渑池会面上,秦王要赵王鼓瑟;蔺相如让秦王为赵王击缶。
5. 蔺相如很怕廉颇,认为自己打不过廉颇,所以要避
开他。
结果统计:
5分:17人
4分:25人
3分:5人
2分:4人
9月24日
补周二来不及看的脱口秀大会。脱口秀大会这个节目,备受争议,又备受关注,可以说是又红又黑。这个节目受大众喜爱,在于,是普通人来讲普通事。每一个爆梗,看似调侃,却又透着普通人的心酸。
9月25日
服务儿子开学事宜。再不开学,感觉他要废了,我要抑郁了。现在的孩子,有大把的时间,却不知道用来干什么。说他是孩子,也不正确,毕竟,已经成年了。一个年轻的迷茫的成年人,我不知道该怎么劝他。
希望他,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吧,把时间都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并从中得到长久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