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嫣苒,新的一年已过去两月有余,我们感叹时间的飞逝,不知不觉中又长了一岁,但最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又平安的度过了一年。
当我第一次拿到高龄津贴的时候,才突然发现我已经迈入了老年人的门槛。但心理上似乎还没有完全进入老年人的状态,虽然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老年病,但不影响我的思维,我的爱好,我的兴趣,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养老和养生保健节目,有说东说西的,有说南说北的,有褒有贬的,有南辕北辙的。五花八门,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招架不暇。
营养与寿命的关系举足轻重。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品种单一,食物总量不足,所有吃的用的都是定量供应,能填饱肚子是最基本的需求。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挖过野菜,去山上采过树叶,秋天去收割后的地里捡粮食,挖老鼠洞。(运气好的话,可以挖到很多粮食)去粮库捡豆饼渣,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根本就没有营养的概念。
1960年,妈妈得知远在安徽的舅舅病得很重,就把舅舅和小表哥接到了我们家过年。见到第一眼很吓人的,父子二人面目浮肿,眼睛睁不开,就剩一道缝了。面色萎黄,全身浮肿。走路都很困难。
第一顿饭,妈妈做的大米粥,没让多吃。他们已经很久没见到米粒了,怕胃受不了。第二天妈妈把我们全家一共2斤7两肉做了安徽的家乡菜~粉蒸肉,肉少面多(苞米面加上少许的白面)做了一大盆,表哥特别爱吃,吃的也不是特别多,到了半夜忽然呕吐不止,吐的脸色苍白,爸爸妈妈吓坏了,背着马上去了医院,打了针。医师说这是长期饥饿后突然进食引起的不良反应。
饥饿,食物的短缺可以导致人的营养不良和许多疾病的发生从而缩短人的生命,但营养过剩同样可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改革开放后,物质丰富了,票制供应一去不复返了。
物质生活的富足,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变。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购物,可以尽情的享受美食带给我们的快乐,久违的的传统菜肴,食品,糕点,山珍海味,鸡鸭鱼蛋,在厨师们的手上不断翻新,饮食多种多样,菜肴色香俱全,无一不在挑逗着人们的味觉神经,丰富和滋润着我们的生活。
充足的营养,使人们的身体健康了,精神愉悦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家庭和睦了,朋友,交往增强了,但不加节制的饮食,暴饮暴食,造成能量蓄积,过剩,疾病增加了,三高成了常见病,许多疑难杂症见怪不怪,发病率增加了,个个医院门庭若市,医生忙的焦头烂额,患者在病痛和医药费用两者之间焦虑不安。
吃什么,怎么吃,竟成了生活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于是养生保健就成了一门最火的行业。
到街上转一圈,发现原来的小吃店,修理店,泡脚屋大多数都已经改头换面了。里面整整齐齐坐着满屋子的人,都是退休的老年人,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课,讲课的内容很广,由一日三餐的饮食搭配,主食和辅食的配比到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从各种保健仪器的现场使用,到搬回家一年365天长期使用,方可达到百病去除的治疗效果。更吸引人的是时不时的会发一些小礼品!
吃什么,怎么吃?按照专家制定的方案吃,还是按照自己的身体需要吃,我觉得还是应该选择后者。
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生活的环境不一样,饮食习惯不一样,口味不一样,它所需要的食物肯定也不一样。
有喜欢甜的,有喜欢咸的,有喜欢香的,有喜欢清淡的。有喜欢吃米饭的,有喜欢吃面食的,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饮食习惯,所以我们要尊从本心,吃自己喜欢的东西。
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饮食相对来讲要软一点,烂一点。
二、一日三餐要按时吃饭,吃饭的时候要慢慢吃,细嚼慢咽,不要刻意的去减肥,有的人早上或者晚上空腹减脂减肥,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我有一位朋友,就因为长期节食,导致厌食症,最后导致营养不良去世。
三、自己买菜做饭,动脑动手,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永远保持对食物的愉悦感。
四、鸡鸭肉蛋,鱼鳖虾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摘的,地里长的,不要忌口,只要自己喜欢都可以吃,但对于高盐,高脂、高糖食物要适当控制。
五、多听听健康讲座,如北京同仁堂的讲座,徐文兵的黄帝内经白话文讲座,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给自己制定第一个最佳的食疗方案,这就是我们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