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戏曲音乐
戏曲是音乐、舞蹈和戏剧三者紧密结合的艺术。它的声是音乐(唱和奏)或音乐化的声(念),它的容是舞蹈(舞和打)或舞蹈化的容(做),这个方面结合起来。再配合舞台美术等其他条件,共同给戏剧的情节内容以优美动人的艺术表现。
戏曲音乐作为整个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以其抒情性功能、叙事性功能和节奏性功能来刻画人物形象,渲染戏剧气氛,统一和调节舞台节奏。戏曲音乐研究家何为先生将其归纳为四大声腔系统与两大声腔类型。
四大声腔系统:①昆腔系统。是明代昆山腔历史发展得产物。②高腔系统。明代戈阳腔在各地的流变。③梆子腔系统。兴起于明末清初,流传于北方各省。④皮簧腔系统。西皮源于北方梆子,二黄兴起于长江中游的皖、鄂一带。
两大声腔类型:①民间歌舞类型。②民间说唱类型。a.明清苏曲腔系。b.道情腔系统。c.滩簧腔系。d.拉魂腔系。
戏曲音乐的构成,包括声乐方面的唱腔和念白,器乐文场武场面的伴奏和各种过场音乐等。唱腔是戏曲音乐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戏曲唱腔结构体式基本上有三种:
①曲牌联套体,亦称联曲体、曲牌体,是由多支曲牌按一定的章法联组合成套的结构体式。在曲牌体结构中经常采用曲牌旋律变奏和不同的节奏曲牌组成的板式变化,运用曲集、犯调和合唱等手法,选用不同感情色彩的宫调套曲配合相应的出折,使唱腔在演唱中充分发挥表达人物情感、推进戏剧矛盾发展、渲染戏剧气氛的作用。
②板式变化体,又称板腔体,其唱腔曲调一般由上、下句组成,并通过节拍、节奏、速度、旋律的变化,繁衍为一系列不同的版式。 进而,根据戏剧矛盾、情节起伏、人物感情,安排各种版式,运用板式的变化,而完成表现戏剧内容的功能。
③曲牌联套体与板式变化体相结合的综合体,则兼用以上两种唱腔体式的手法来表现戏剧内容,表达人物情感。
艺术特点
1.戏剧性与节奏性。
戏曲音乐的戏剧性的特点是与民间音乐的其他类别相比较而言的。 为了表现戏剧内容、推动剧情发展,戏曲音乐创造了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段。来渲染不同的感情气氛,从而显示戏剧情节的发展起伏。
节奏性是与歌剧相对而言的。戏曲音乐所注重的是节奏性。在唱腔中,板式变化体自不言待的主要是通过节拍、节奏、速度的变化而形成各种版式,由各种版式的连接和对比而抒发人物内心情感。
2.程式性
在戏曲表演中,一切生活的自然形态,都要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韵严整的技术格式。这种技术格式形成之后,又作为旁人效法和进行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并逐步成为可以泛用于同类剧目或同类人物的规范。
戏曲音乐的程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曲调框架的程式性。②曲调连接的规范性。③整体布局的程式性。
3.创腔方式的一曲多变运用
戏曲唱腔是在程式性约制下的一曲多变运用。亦即是在遵循一定曲调规范范围内的变化运用。对于曲牌、腔调、板式的运用,有一个从概括性,形象思维到具体性形象思维的不断深入化的过程。所谓“移步不换形”(梅兰芳语),“守成法,要不泥于成法;脱离成法,又要补背乎成法”(程砚秋语)戏曲音乐就是按此规律而得以不断继承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