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从小就读过《西游记》,对书中所描写的猪八戒这个人物也都非常熟悉。那么你可知道为什么唐僧给他赐名要叫八戒?为什么不叫三戒或者叫十戒呢?
这里有个小典故。八戒是佛门的一个术语,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结合中国国情,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戒律。
佛门中清规戒律无数,最基本的有五戒,也就是“杀、盗、淫、妄、酒”,这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后来扩展为十戒,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但是后来寺院针对广大信众,尤其是那些想要临时体验一下出家生活的信众们,改良出一种简化的戒律,也就是从十戒中去掉不蓄金银财宝这条,然后再把不非时食这条算作吃斋,那么就剩下八戒,这就是佛门常说的“八关斋戒”,简称“八戒”。
由于这种戒律是针对那些不准备长期出家,只想体验一下生活的信众而设立的,持戒的最短期限只要一昼夜就够,如果这次体验完毕,下次还想再过一下出家瘾,那就过来继续持戒,次数不限,是一种玩票性质的戒律,因此《西游记》中用“八戒”来做天蓬元帅的法号,实在是暗藏机锋,恰如其分。
那么我们再来看,为什么唐僧师徒一行四人取得真经,修得正果后,唐僧和孙悟空都能封佛,沙悟净好歹也是一个罗汉,而猪八戒只是一个净坛使者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佛”是什么。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比如说我们熟知的地藏王菩萨,他以“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而得名,他的修行功德之深厚,可以说是菩萨中最接近佛的,之所以他没有成佛,是因为地藏王菩萨看见地狱众生受苦,心下不忍,于是立下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地藏王菩萨隐去自身的真实功德,以本愿力和自在神通,到处说法救度众生。
通过地藏王菩萨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唯有对众生有仁爱之心、并付诸行动的人,才配得上成佛。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西游记》中比丘国这一节,书中写了比丘国王听信妖言,要用一千多个小孩的心肝煎汤服药。我们来看一下这里对唐僧师徒不同反应的描写。
我们先看看唐僧得知消息后的表现:
“唬得个长老骨软筋麻,止不住腮边泪堕,忽失声叫道:昏君,昏君!为你贪欢爱美,弄出病来,怎么屈伤这许多小儿性命!苦哉,苦哉!痛杀我也!”
我们再看八戒怎么说:
“师父,你是怎的起哩?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不要烦恼!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且来宽衣服睡觉,莫替古人耽忧。”
这时三藏滴泪说:
“徒弟啊,你是一个不慈悯的!我出家人,积功累行,第一要行方便。怎么这昏君一味胡行!从来也不见吃人心肝,可以延寿。这都是无道之事,教我怎不伤悲!”
最后我们来看孙悟空又是怎么说的:
“师父,你且睡觉,明日等老孙同你进朝,看国丈的好歹。如若是人,只恐他走了旁门,不知正道,徒以采药为真,待老孙将先天之要旨,化他皈正;若是妖邪,我把他拿住,与这国王看看,教他宽欲养身,断不教他伤了那些孩童性命。”
我们从上面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唐僧是发自内心的难过心痛,是真正的慈悲之心;猪八戒则是典型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别人家的事,跟我何干;孙悟空则是嫉恶如仇,他鲜明的表态:“断不教他伤了那些孩童性命!”
在唐僧师徒取得真经后,如来对师徒四人的功果曾有一番评价。如来认为唐僧“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认为悟空“隐恶扬善,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而对八戒则是这样评价“色情未泯,挑担有功”。
如来的这番评价正是对唐僧、孙悟空和猪八戒三人在取经路上不同表现的最好诠释。纵观整部西游,如果说唐僧最珍贵的是从始至终秉持着一颗无比坚定的慈悲佛心,那么悟空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后来渐渐发自内心地认同了唐僧的佛心,并且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护持唐僧一路西行。而八戒的精神境界远远未能达到这个程度,取经路上只是被动地做一些打杂的工作。
说到这里,我还要插一句题外话。其实如来佛祖封猪八戒做净坛使者真的是眼光毒辣,人尽其才。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都知道猪八戒的前世是玉帝帐下的天蓬元帅,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天蓬元帅第一次出场时在《西游记》的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这一回之前正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大战天兵天将的时候,而身为掌管天河八万水兵的天蓬元帅竟然没有出场,那他这一次出场是要做什么呢。
在如来佛祖降服孙悟空,准备回灵山的时候,我们看到天蓬元帅闪亮登场了。只听他对如来说了一句话:您不要走,玉皇大帝要请您吃饭。
大概如来佛祖后来封他为净坛使者,早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