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企业的发展,每一位领导者都会不断思考同一个问题:企业要如何发展,如何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用户的青睐,从而确保企业不断的获取利润。但很多时候往往会陷入惯性思维,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忽视对新产业、新技术的敏锐度和探索性学习,使整个组织在“温水煮青蛙”中丧失活力,陷入能力陷阱,即便是领导者有所觉察,也很难从惯性思维中有所突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企业慢慢的失去进取活力。此时不妨换一种思路,切换一下自身所处的位置,用蓝军思维去考虑真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蓝军最早出现在军事上(西方国家为红军),是指在部队模拟对抗演习中,专门扮演假想敌的部队。它可以模仿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的作战特征与红军(代表我方正面部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正面部队的作战能力。企业在长期的经营中,领导人很容易陷入能力陷阱中,过分依赖与自己当前的优势,企业的任何一项能力在带来竞争力的同时,如果该企业过度地局限于该项能力,就会陷入学习的困境,过于强调现有能力的应用,而忽略了对新知识的探索,过于专注于原有能力专长的领域,而忽视了新产业、新技术颠覆性变迁,在市场竞争中慢慢失去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失去变革的勇气,摩托罗拉、柯达、夏普等知名企业都因此而没落甚至消亡。很多企业为了寻求突破,都纷纷成立了企业内部的“蓝军”,美国军工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自从1943年就开始建立蓝军部门。该公司开始为这一代的战斗机进行大规模生产时,就会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资源与文化,建立下一代产品的开发部门,这就是著名的臭鼬工厂,丰田在开发新一代混合动力跑车时,也参考了臭鼬工厂的蓝军模式。 军事意识强烈的华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有蓝军部门,蓝军代表主要竞争对手或创新型的战略发展模式,按照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解释,“蓝军就是要想尽办法来否定红军”——即正面部队。蓝军可以虚拟各种对抗性声音,模拟各种可能发生的信号,通过自我批判、警告与模拟,使华为保持了很高的“冬天”意识。
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资源有限,可能无法像大企业那样组建自己的“蓝军”,这就需要领导人必须有蓝军思维,要经常站在“敌对”的位置去审视整个企业的发展,如何抢占公司的客户,如何干掉企业现有的优势产品……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就是企业未来需要着重发力的方向。蓝军思维不是为了减少冲突和矛盾,反而是主动创造冲突,把自己树立成一个极其“狡诈”的对手,对企业极其了解,在暗处时时窥视,一旦发现漏洞就狠狠咬上一口。蓝军思维不是传承企业原有的胎记与文化,复制原有的能力,而是抛开原有企业的一切束缚,建立对立面,采取各种手段和策略将现在的“自己”击倒。蓝军思维需要企业家不断的学习更新,当原有的蓝军策略已经无法生效,企业能够轻松应对,这时就需要更强大的“蓝军”出现,如果不能不断的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臆造出更强大的“蓝军”,那所谓的蓝军思维也只能变成空谈。
蓝军思维不仅可以用于企业转型和创新,也可以用于政府部门、MBA教育、信息资讯等多个领域,例如CIA的Sherman Kent中心,就聘请外部专家建立一支蓝军,专门对各种情报进行“假设研究、镜像处理与复杂分析”。能源部下面的Sandia国家实验室则用蓝军评估信息系统的脆弱点,模拟黑帽骇客的入侵模式。国家安全局(NSA)同样也用蓝军模拟对手的思维与入侵模式。
总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是,蓝军思维可以在中国政府转型、企业转型、教育转型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为这个时代的创新提供更多的机遇与回报。 孙子曰:“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企业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如何创建奇正相生、循环往复的组织机制。蓝军思维将为企业建立生生不息的动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