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苏菲的世界,我发现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便是思考方式的改变,能够更加深入的去剖析生活中的问题,从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认真地思考。
苏菲的世界主要阐述了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现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叙事的手法很独特,引人入胜。从苏菲和一位神秘的哲学家艾伯特讲起,奇妙的是在苏菲的生活里总会发生些奇匪夷所思的事情,这极大地吸引了我的好奇心,渐渐地他们发现原来自己只是一位少校所写的书中的人物,他们不想任由少校摆弄,最后,他们逃了出来。
我认为,最近热播的由李钟硕主演的韩剧《w》,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苏菲的世界》。很多电影中也有《苏菲的世界》的影子,比如《楚门的世界》、《预见未来》……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需要翻来覆去认真读,认真思考的书,作者汲取了哲学发展中主要任务的观点,不经意间便会迸出一些哲理性很强的话,通过一些很形象的举例,让哲学这一门让一般人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学科,走向了平民化,为哲学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为什么而活着?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先声明下,我并没有做多么深入地研究,只是个人看法,为了满足我内心的需要,并乐于分享,希望给大家以借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轻喷。
我记得,关于这个问题,要追忆到小学四年级,四年级的我,那时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我印象很清楚,被这个问题困惑了很久,常常思考而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我记得当时是翻遍了家里所有可能找到的书籍,找到一本名为《神奇地学习方法,让每个人都变成聪明的孩子》的书,我奉为至宝,认真地读,结果在其中看到一句话,我们为快乐而活着。这个答案虽然当时的我也不满意,但至此,以后的少年时代里,我便再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现在,读完《苏菲的世界》后看,我们为快乐而活着,快乐是什么?怎样判定?
康德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
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
我的答案是内心,我的心,心会告诉我,快乐不快乐。
这样看,四年级的我,不经意的走上了浪漫主义的路线。
那再看看现在的我,我在做选择的时候,尤其是内心徘徊犹豫不决的时候,怎么决定?
我也常常是静下来心问问我的内心,我想要的什么?这样会使我内心感到充实吗?只不过,快乐并不能成为唯一衡量的标准了,在我的价值观里,已经有东西比快乐更重要,比如诚实,承认错误……
现在再来看看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解决了吗?
概括下上面的叙述,我是为满足自己的内心的价值观而活着,这个答案看起来,好像似是而非。
再往深进一步,我内心的价值观是怎么来的?
日积月累的思考,选择,判断。
所以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如果这样说的话,我因为思考而活着。
这样看起来,似乎接近正确答案了,我因为思考而活着。
但如果再进一步,我真正是思考的着吗?而不是他人记忆中的一些想法吗?或者说某个作者,书中的人物?
这个想法,大家看起来可能有些奇奇怪怪的,不理解。
但看过《楚门的世界》的人一定知道,楚门一生都活在大众的电视频幕里,活在导演的安排中,导演甚至通过外界的环境变化,固化了楚门的想法。
我可能是楚门吗?我的思考是真实的吗?我存不存在?存在重要吗?
普遍地可能认为,存在当然重要了,你都不存在了,还有什么意义?
我想说,不是这样子的。
我再换个相似地问题,可能你就不这么看了。
你都死了,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死,二者皆可抛
我想你明白了,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什么。
如果继续往下思考,我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回答的就很多了,我可以说,我是人,我是由猿进化而来的,我是宇宙大爆发之后由一摊热热的水中的蛋白质分子进化而来的……但毫无疑问,这些答案都不是我想要的。
我便是我,我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我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我是存在的。
就像《楚门的世界》中,当楚门发现原来自己原来是一幕剧的小丑,即使导演用无与伦比的优厚条件去诱惑他回来,他依然是拒绝的。
在我心里,做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面对问题——你怎么看?
在书中,哲学家艾伯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哲学家从不说“永不”、“一定”,永远不会武断地去看待一个问题。
星期五在做实验的时候,刚好和我们的授课老师聊了几句。
我励志做一名大学老师,我觉得,大学老师很好,很幸福,就问老师:“老师,你们一定很轻松吧?”
老师说:“也没有吧。”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便后悔了。
突然想起《解忧杂货店》中的一句话,任何一种职业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辛苦。正如中国有句俗语:家家都有本难念经。
我很后悔我问了这样没水平的问题,显得我很low,很low。
刚好在《苏菲的世界》中看到柏拉图的观点,理想是很美好的,很丰满的,但有时却会被一叶蔽目,正如亚里士多德否定柏拉图的观点,试着结合现实吧,这两者之前总是有差距的。
听过一段我认为很好的说法用来描述两者的差异:
如果你正踌躇满志的兴奋地策划一场活动
脑海中总是灵光乍现
甚至夜不能寐
我的想法一定会“艳惊四座”!
那么
请你收拾好自己的心情
我不是泼冷水
一场活动如果在你脑海中是百分百
那么至少会打八折
现实便是这样子
在书中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在艾伯特带领苏菲参观完古希腊时的雅典广场后,柏拉图向苏菲提出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是:“为何所有的马都一样?”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啊,相反的,苏菲认为没有两匹马是完全相同的,就像没有两个人是一模一样的。
苏菲正要放弃这个问题时,她突然想到她刚才对饼干的看法,事情上,也没有两块饼干是一模一样的,有些比较厚,有些比较薄,有些碎了。然而每个人都可看出这些饼干就某一方面来说是“一模一样”的。
也许柏拉图问的是为何马一直是马,而不会变成一种既想马又像猪的动物。因为,虽然有些马像熊一样是棕色的,有些则白得像绵羊一样,但所有的马都有一些共同点。举例来说,苏菲就没有见过六条腿或八条腿的马。
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菲仅改变了看问题的角度,改变了她一贯认为的不同,注意到了他们的相同,便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问题便迎刃而解。
我记得初,高中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时候,常常不明白出题人问的是什么?总是在心里想,答案很明显阿,就是那样阿,这有什么好问的,结果分数下来,阅读题的分数总是很低,很低。
到了大学,与人沟通。
昨晚与社团负责人商量着怎么培养学弟学妹,她问:“怎么能够让他们参与到纳新中来?”
我理解的是正式纳新,balabala像机关枪一样说了一大堆,结果都不在点上。她问得纳新是:借助学生会非正式纳新。
我觉得,思考问题,琢磨问题,搞清问题的关键,比你急急忙忙地去解决问题更重要,这可以看做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