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常常会收到不少父母的咨询。
01 面对0-6岁孩子,除了讲道理、打骂和溺爱,还有方法吗?
32岁的二孩宝妈小花咨询我:
“我孩子5岁,他有个弟弟,才2岁,我目前精力都去照顾弟弟,我就发现他特别喜欢去欺负弟弟,我常常跟他说道理,叫他不要欺负弟弟,但他就是不听,惹毛了我和他爸,我们就只能打他,但打过后还是这样,真不知道该怎么管教他?”
28岁的宝妈小西也咨询我:
“我孩子才3岁,是她婆婆带她的,我就发现,她婆婆特别宠它,什么时候都依着她,她要什么就买个她,如果我们不能满足她的要求,她就会哭。上次,她在超市里看到一个玩具很喜欢,一定要买,我不想买给她,她就在那里一直不停地哭闹,我跟她讲道理完全没有用,直到买给她才停了下来,我真不知道以后该拿她怎么办?也不能打她,但也不能总是这样有着她吧?”
这只是其中的两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其实我遇到过的类似问题特别多,我常常会发现,如今80后、90后的父母跟以前的70后的父母有很大不同,他们不推崇“虎爸虎妈”的教育模式,不会去打孩子,但随后又发现,对孩子溺爱也不行,这样长大的孩子,特别受不了挫折,只有有一点挫折就会自杀跳楼。
这类父母常常拿捏不了教育6岁以下的孩子的尺寸,对此非常疑惑。他们如果被孩子惹火了,怒火攻心会轻轻打一打,但之后又会特别自责,对孩子百般溺爱,而且他们还发现讲道理是其中最没用的教育方式,孩子听完后会马上说“我知道了”,但转头就会继续我行我素。
他们就会常常在咨询中问我:讲道理、打骂和溺爱都不行,那么还有什么其它办法吗?
02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一本实用的亲子指导书
以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会在咨询中慢慢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特点,让家长找到跟孩子合适的相处方式。
如今,我发现,我又多了一本实用的育儿指导书——《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是美国教育家、家庭教育演说家、畅销书作家、拥有40多年幼教经验的实战派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的育儿经验总结,在全书中就一个思想:用0-6岁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这本书基本上没有大道理,就是直接列出相应的场景,并提交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最后还列出了解决常见问题的150个点子,让父母们在面对“熊孩子”时都有方法去解决。
比如一个2岁孩子总是乱扔东西,开始扔一些金属之类的伤人东西,可以怎么解决?
伊丽莎白给出的方法就是:
第一步,描述这个问题:孩子扔伤人的重东西。
第二步,进行观察记录,记录孩子扔东西的频率和时间,并给出相应的解释:2岁孩子经常以扔东西来做实验,是正常的。最重要的就是确定父母想要孩子做什么?
第三步,探索可选择的方式,例如给他可选择的办法、认可感受、避免出现问题、鼓励期待行为、说明后果等等。
第四步,制定并实施计划。父母需要给孩子亲身示范,让孩子照着做。
第五步,评估、修订和重复。父母把这些方法用上4天,如果不起作用,再另想办法。
很多父母在孩子2岁时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照着这个方法做,这个头疼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我看完这本书,非常乐意推荐给父母们,因为在书中,作者不仅有理论,有测评,讲方法、还会用场景案例来进行讲解,让父母们身临其境,轻松应对0-6岁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例如:
如果想让孩子怎么做,你就必须严格地怎么做。降低到孩子的高度讲话,告诉孩子明确的要求,等等。无论是避免冲突、强化良好行为、培养新行为还是减少不良行为,都有非常明确的步骤告诉你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怎么做。
03 父母感觉良好,孩子才能成长得好
作者在书中最开始分享了三角凳的教育理论。在作者看来,儿童教育就好比一把“三角凳”:父母对自身价值观的了解、对孩子合理的期望、对自我需求的尊重都不能少。
首先,父母必须知道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真正看重的是什么,这是指,父母看重孩子的理想特质有哪些,哪些最重要。因为,只有父母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才会让孩子清晰自己要成长的方向。价值观是因人而异,也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所以,价值观值得每1-2年测一次,书中也给出了详尽的测试问题。
其次,父母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期待。现在大多数父母都非常焦虑,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其它孩子,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有问题。但其实,每个孩子的成长速度是不一样的,所以,父母要结合孩子的发育水平和性情特点,调整自己的期待。
第三,也是我最为赞同的是,父母自我感觉良好,和孩子的相处就会比较轻松愉快。所以,我在咨询室中常常观察到的现象是:父母会把自己的焦虑传染给孩子,所以,也让孩子“压力山大”。所以,父母要经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给自己留点时间,照顾好自己的需求,让自己感觉良好,也才能冷静应对孩子的各种混乱局面。
如果当你觉察到自己开始丧失耐心和理解时,有可能是你的心空虚了,此时抽出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感受很好,再去教育孩子,或许能收到跟之前不一样的效果。
所以,父母只有首先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孩子,这句话,也送给所有的家庭。
04 解决问题,让孩子也感觉良好
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界定问题、收集数据、探索潜在解决方案、选定与实施方案、评估解决方案。
我就以宝妈小花咨询的问题为案例,给大家展示一下如何使用解决问题五步骤解决她的烦恼。
第一步,界定问题。界定问题,就是指要具体说出孩子做的哪些事情、说的哪些话让你烦恼。
经过询问,小花面临的问题是:5岁的大儿子,经常会对弟弟动手动脚,碰触弟弟,有时动作大了,或者弟弟抢他的东西时,他会把弟弟弄哭。
第二步,收集数据。需要收集记录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参与者。还需要检查孩子的发育水平,最后,需要弄明白是谁的烦恼。
小花的大儿子一般把弟弟弄哭,每天会发生1-2次,总发生在小花做饭的时间,那时候,小花没在弟弟身边。这种行为在家发生会比较多,参与者有他的弟弟和小花。其实,一般是两种情况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一是弟弟主动会拿哥哥的东西,大儿子不给,弟弟就会哭;二是大儿子会和弟弟疯玩,有时候动作力度大了,弟弟疼了会哭。
而这样的烦恼一方面是小花的烦恼,另一方面也是大儿子和弟弟的烦恼。两个儿子每次哭了以后,一会儿就和好如初了。大儿子烦恼的是弟弟拿他喜欢的东西,弟弟烦恼的是哥哥把自己弄疼。而小花受不了弟弟哭,因为此时她想要宁静开心做饭的心情被破坏了,就会心烦。
第三步,探索潜在解决方案。在这一步,就是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法出来。
那么,针对小花家的问题,都有哪些解决方法呢?我和小花一起商量,想到了以下的方法:
1、小花做饭时,把弟弟带在身边,这样,在小花的可见范围内,两个儿子一般都比较听话。
2、积极倾听大儿子的烦恼,让大儿子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弟弟拿他东西的问题。
3、不再说大儿子欺负弟弟,而是对大儿子更多关爱,让大儿子主动去照顾弟弟。
4、积极倾听弟弟,让弟弟知道自己没有经过哥哥同意,不能拿哥哥的东西。
5、每次小花做饭时,就让大儿子带弟弟,如果大儿子每次和弟弟都不哭,就立刻表扬鼓励他们照顾到妈妈情绪的具体行为。
第四步,选定与实施方案。当然,最理想的解决方法是满足每个参与者的需求。
最后,小花选择了先积极倾听大儿子,再让大儿子照顾弟弟的方案,同时,在大儿子和弟弟表现很好时,立刻表扬鼓励他们的具体行为。
第五步,实施之后评估解决方案。如果方案尝试成功了,就鼓励自己;如果失败了,就换其它方法继续尝试。
于是,小花从大儿子那里听到:原来大儿子觉得小花不爱自己了,所以以这种方式来取得小花的关注。因此,她对大儿子增加了陪伴的时间,日常也不再给大儿子贴上“欺负弟弟”的标签,让大儿子主动照顾弟弟,这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所以,在打骂和溺爱之外,还有第三种方法,那就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作者认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当你在改变自己时,就会改变与他人的关系,他们也必然会对此做出回应。儿童教育是一门通过改变自身行为来更大概率地使孩子表现良好的艺术。
那么,你要不要试试这个艺术呢?赶快用起来吧!欢迎你用解决问题五步骤也解决一下小西的烦恼,和我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