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2022年世界幸福报告》,报告对全球 150 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国民幸福指数排名第72。这个排名值得我们深思,是什么剥夺或影响了我们的幸福?
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新冠疫情导致失业和健康状况不佳,幸福成本显著增加。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不少人都面对一个难题: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把握自己的行为。而通过书写的方式是一种安全的自我疗愈方式。听起来简单,可如何实施呢?沪上作家周丽瑗老师的新书《书写自愈力》可为我们揭晓答案。
作者周丽瑗老师为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开设书写疗愈营,帮助众多学员走进书写治愈的旅程。学生们都被她的人格魅力吸引。在她的作品里,巧妙地把心理学的理论和书写相结合,语言风格浅显易懂,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即使是没有心理学基础的读者,读起来也不吃力。因为书中将理论解释得很透彻,还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以及一些学员书写的案例,所以,很容易加入进去。读这本书,就好像在和一位知心的引路人在对话。
分享一下我阅读的三点收获:
1.是时候该为自己多花一些时间了
周老师在书中提到:“我们不能预见自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时间用在自己身上。”确实是这样的。想一想,日复一日,我们有多少时间是真正花在自己身上呢?拿我自己举例,每天似乎被任务推着走,一个又一个dead line提醒不能歇,不能偷懒。于是每天都很忙,但是每天又似乎没有什么变化。
周老师在书中呼吁我们走上自我疗愈的旅程,将书写和疗愈结合,她的原理是通过激活自由书写的习惯,探索自己的核心情感,观察自己的思维是如何运作的,从而找到一些契机回忆过去,“看到”可能存在的创伤事件,未被满足的期待等,从而有机会与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重新对话”,找到资源和力量,改写旧的认知。这是一个解构的过程。最后,进行自我的重新建构,奔向自己真正希望成为的样子。
2.书中会分享一些和自己连接的小方法
比如在“动中禅 ”中发现潜意识: 放空头脑, 观察自己的感受思维和觉知,不加评判地享受这一切。这就是禅。这让我联想到多年前自己去厦门出差,抽空去了一趟心仪已久的鼓浪屿。当我漫步在海滩上时,我选择尽量把工作抛在脑后,全身心享受那美丽的风景。但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某处的风景,而是当我放空时,我看到了我最喜欢的两样东西——钢琴和自由。
一直以来我都对钢琴情有独钟,但一直没有机会学习。当我看到海滩上众多人自由自在地散步或嬉戏,而那天是一个工作日,为什么他们可以这么自由,可以不工作享受生活。我什么时候也可以不为生计奔波,拥有这样的自由。那短短一小时的鼓浪屿之旅带给了我与自己对话的机会,非常珍贵。
此外还有睡前多思考自己的问题,增加清晨的灵感;捕捉自己的自动思维,依据情绪ABC理论去分析;通过六感来识别情绪;苏格拉底式提问等方法,都非常实用,跟着书做练习就会收获满满。
3.无比重要的一点:重新找回情绪与感受
作者说到在关系中发生冲突时,如果我们在情绪升起的那一刻继续探究,就可能发现自己情绪下面所隐藏的脆弱。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的故事。
小艾结婚四年了,和老公经营一个门店,生意不是很好但养家糊口没问题。平日里也会为鸡毛蒜皮的事争吵,但都没有过大的冲突。只有一次,那天她过生日,她多么希望老公能有所表示,也许是亲口说生日快乐,也许是为自己订一个生日蛋糕,当然如果有生日礼物那就是喜上加喜了,当她幻想了一个白天,自己的生日能收到什么,结果却令她失望至极。老公的一句话让她愤怒和委屈:“你的卡里不是有钱吗,你给自己买个蛋糕好了,在手机上订很方便。”小艾在那一瞬间,心都碎了。难道自己就不值得爱人为自己亲自订一个蛋糕吗?如果事事都靠自己,那两个人在一起的意义是什么,还不如一个人清静……
当冲突发生时,小艾被委屈失望愤怒等情绪包裹,最终是靠哭泣发泄了出来。多年以后,她和我说起这件事时,她说这个蛋糕事件引发如此激烈的感受是因为激起了她成长中的伤痛。小艾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从小家里经济条件很差,唯一在家里过的一次生日是有一年爸爸为她煮了方便面做长寿面,她开心得不得了。其他时间里从来没有被提起过。她心里一直有被关注的需求,但一直未被满足,于是这个期待就成为她的一个情结。她想要的东西,她不敢表达,如果对方想到了还好,如果没有,她会有很多“内心戏”去想是不是自己不好,是不是对方不在乎自己……于是越想越伤心。
写在最后:
作者在《书写自愈力》提到:不断记录不合理信念的过程,就像是织布的过程,我们不经意间捕捉到的一些潜意识素材就是我们制成的布匹。如果你也想探究自己,疗愈自己,真的很简单:开始书写吧!
不过有一点必须提醒:对于经历过重大创伤的朋友还是需要专业人士(比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这一点很重要,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