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懒癌又爱找借口的我和你。
今天看到一句话:“学习可以没有仪式感”,简直不能支持更多!
之前在微博看过一篇文章叫《没有仪式感的爱情,不会长久》,仪式感三个字让我记忆特别深刻。爱情的仪式感是什么?我的理解是:节日里用心的礼物、偶尔单独的约会、隔三岔五的甜言蜜语和永不停歇的温情。当柴米油盐酱醋茶走入爱情,仪式感让我们确认在绵长的生活中仍然相爱如初。
但是在学习中,仪式感似乎并不是什么好东西。
学习不需要仪式感,体现在几个方面:
1学习时间——碎片时间的利用
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都喜欢在大片大片不被打扰的时间内学习,认为这样才能专心下来。比如做完一件事情到离吃饭还有20分钟了,一想,20分钟,也学不了啥了,还是刷会手机吧,于是,20分钟没了。这就是典型的学习需要仪式感的人。
现在很流行时间管理,每一个时间管理高手都会强调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等公交的时间,班车上的时间,吃完饭散步的时间,这些都是不起眼的碎片时间,因此也容易被忽略和浪费。
前段时间在微博和朋友圈很红的日本医生吉田穗波,是个真正的时间管理高手,她在陆续生了5个孩子、全职工作的同时,自学考上哈佛并留学两年,还出了本书。她从小耳濡目染,很会利用零碎时间处理事务,她的时间计划表是细分到15分钟的。就连走路、等车上洗手间、晾衣服和收拾餐具这些不方便拿纸笔的时刻,吉田穗波都会用来练习听力或者思考回信报告等。
因此,学习并不一定需要端正的坐在书桌前,规划出大片时间。对于普通上班族来说,碎片化时间的总和甚至要超过这样的大片时间,所以,抛弃仪式感,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才是王道。
2学习环境——心静自然凉
很多人认为学习当然是要在安静的地方,学习前先把书桌收拾干净,泡一杯清茶挑一盏夜灯,等所有东西收拾完毕,时间也过去一大半了。
学习环境固然重要,可是,固执的纠结于太整洁有秩序和安静的环境也并非是太好的习惯。特别是上班族,除了上班,每天剩下的学习时间本来就很少,拥有一个完美的学习环境的时间更少,可能你家隔壁正在装修,可能你室友正在看电视,甚至有可能你根本没有一个像样的干净整洁的书桌。
可是,这些真的是我们“学不进去”的原因吗?并不是。换个角度换种思考,不太安静不能专心看书时可以听书;没有书桌,拿一本书窝在床上的一个小角落也别有风味。
你不是需要一个完美的学习环境,你是需要一颗学习的心。
3学习用品——越精致,越没用
孙路弘老师在《说话就是生产力》中讲过一个故事,小时候爸妈为了让他写日记,给他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日记本,结果一年下来,他只记了3页,第二年又买了一个漂亮的笔记本,这次记了4页,第三年他爸爸直接把这俩本没写过的装订到一起,他就在那个丑丑的本子上开始写日记,从小学6年级一直到大学毕业,从来没有断过一天。
我也有过同样经历,作为一个小女生(捂脸),对漂亮的文具简直毫无抵抗力,可是后来发现,拿着超级卡哇伊的笔和本,根本无法好好学习,一是注意力会被美丽的东西分散;二是面对这么精致的本子,当然字得写好看一些了,正襟危坐、一笔一划,这哪是在学习啊,明明是在练字嘛;三是思考的时候灵感会突然来袭,等找到地方规整的记下来,灵感早跑到九霄云外了。所以现在,我更喜欢朴实的,甚至没有条条框框的白纸本,随便翻到一页,歪歪扭扭写下想记的东西,有空了再整理一下,更能提高工作效率。
4 学习资料——不要经典&资料库积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经历:突发奇想想学习彩铅画,念头一来,挡也挡不住啊,于是,开始查用什么纸最好,用什么笔最好,临摹睡得画比较好,哎哟,这本书很好,这么多人推荐,赶紧买买买……查来查去,时间没了,等买的书送到时,说不定都忘了为什么买了。
还有这种情况:有时候突然多出一点时间,想学习点什么,一看,身边根本没有可供学习的资料,算了,还是刷刷朋友圈吧。
针对第一种情况,最重要的是行动!想学一样新的东西,最重要的不是马上去找权威和经典,最重要的是,马上去做。对于陌生的领域,我们并不一定会坚持下去,有时候只是试试有没有兴趣而已,所以,先从简易的、快捷的资料入手,确认自己不是一时兴起了,再去研究经典和权威也不迟。
针对第二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积累和丰富自己的学习“资料库”,音频、视频、下载好的电子书、一直想看的电影等等,每当有学习念头的时候,让“没东西可学”再也不能成为懒惰的借口。
总之,学习里,抛弃仪式感,才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关键呀。
让我们一起,让学习成为一件舒服又快乐的事情。
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不要吝啬你的一个喜欢哟。谢谢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