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常说演绎和归纳。
所谓的归纳和演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很大缺陷的。演绎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演绎的前提是由归纳得到的,而归纳并不总是对的,反而常常是错的。因此,我们不能机械的使用演绎法和归纳法进行科学研究,这样的思维很难带来创新,而应该把已有的经验看作教条,可以使用,但是不可以盲目,要有批判性的思维进行错误的消除。我们不应该完全否定教条,因为教条主义常常是我们取得进步的前提,是我们前期模仿的对象,并深入思考,产生理解的对象。
真正的学习过程可能是这样的:教条主义的出现,对于教条主义的学习和模仿,对于教条主义的思考,对于教条主义的批判,形成自己的思想,形成新的教条主义(以此循环)。
中国人的思维常常带着对于演绎法和归纳法的盲目崇拜,这是一种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表现(有时可能也有懒惰的成分在里面)。对于演绎法和归纳法的崇拜,导致我们常常机械的做事,而不是创造性的发挥;又由于机械做事、根据教条去臆造和修改可以很容易的形成看起来光鲜的理论或者成就,而创造性的思维常常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精力的大量消耗才能形成(且往往不能形成),因此我们常常陷于焦虑、浅薄、追求速度的心理中,这种心理和中国社会(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现状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是制造大国,也是模仿大国,曾有人预言2050年我们将超越美国,我觉得没那么简单。我觉得我们有可能无限接近美国,而不可能超越,因为我们没有美国的创造力,我们习惯于模仿,喜欢教条,不喜欢批判,不喜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