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总也充满各种好奇心,对一切事物充满的好奇,对生命、自然、科学等等一切我们未知的东西都充满了热情,总想去了解一番,上小学的时候还经常被人问到关于未来的展望,“你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毕竟还是小学,自己也很模糊,总感觉某些让我觉得很厉害的职业,如开塔吊的作业人员,能登高的各类作业人员都让我感觉到惊讶,他们是如何双脚离开地面,在那么高的地方随意活动,我为什么不行,我好想要体会下那种感觉,因此,那时候的愿望就是做一名开吊车的人,当然周围的人也没有当回事的。
随着年龄的成长,慢慢认知到了原来并不了解的东西,到了初中以后,就会被经常问到“想要考个什么样的大学”,在当时的信息量来看,自己知道的大学也就是清华和北大,也就好选了,其实自己并不知道在中国考那两个学校的难度有多大,你需要和多少人竞争,当然跟不可能知道关于所谓的地域歧视,北京户口考和山东户口考的差别有多大,只是一个回应别人的答案而已,当然这个时候你要是想干点和学习不相关的事的时候就会立刻被打为差生,不务正业。
每个人在上学的时候梦想过自己未来想要的样子,有想当作家的,科学家的,音乐家的等等,可是不管将来想干什么都得先去高考,先把高考考好了以后的梦才能实现,都没有停下来想想这背后有什么逻辑关系,高考考好了能上个好大学,上了好大学就能实现梦想,好像推理很完整,其实大家都没有考虑过大学和梦想的关系,我们大部分人都把梦想错误地当成了上大学,当我们梦想实现的那一刻才会发现我们根本就没有梦想了,那些仅有的梦想也在遥远的小学时代,而且现在看来根本对自己来说就是个笑话。。。
我们到底是在什么时候把自己的梦想偷换成上大学的概念呢,其实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在家长、老师等人的辅助下,每天给你洗脑,你学习就是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你要把各科都要学好,不能有偏科,你还要学点特长,以防到了高中跟不上的时候可以选择另一条路来走,当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一个目的的时候,那就是你的梦想了,你每天能想的就是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赶紧实现梦想,让自己享受实现梦想快乐,这时你问过你的内心吗,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做什么能做得比别人好,你想如何去发展你的兴趣,你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些东西都埋在了你心底的最深处,直到将来的某一天,你打开尘封的内心,找出那当年让你心动的点点滴滴,还有部分人尘封的灰尘太厚,已经找不到了。
有人会说这就是现状啊,你必须要拿到大学文凭这个社会的敲门砖,我也支持这种说法,毕竟在我们求学的时代还要为自己的生计考虑,正所谓有了生存能力才有机会实现梦想,大学的文凭可以让你站在一个更高的生存起点上面对未来的实现梦想的路,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就出在,那些尘封在心底让你还能兴奋起来的点点滴滴被你判了“终生监禁”,你本应该通在求学的过程中把这些点点滴滴重新拼凑,拼凑出一幅让你满意的人生画卷,这和求学之路并不矛盾,反而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你在求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重塑自己的价值观,这就是你拼凑人生画卷的粘合剂和颜料,你在这个过程中会对自己真正的需求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认知,可是,总有人放弃了这些东西,其中也包括我自己,留在身后的是不尽的唏嘘。
每当听到有人在求学的时代开始扒开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探寻那零散的点点滴滴,我就感到振奋,现在到了一个不用再为生存而发愁的年代,这个年代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腾出些精力来向内探寻,探寻内心深处那些尘封并不太久的点点滴滴,听到那在心底深处的声音,这是当年自己求学时代不曾突破的障碍,这让我羡慕嫉妒恨,你在该寻找的年华放弃了权利,已经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你能做的只能把当下当作起点,也许你已经30岁,40岁,50岁,可是当你认知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是刚刚好,单单时间的长度并不能衡量整个生命的体积,你还有机会增加它的厚度和深度,多么希望自己有一个空间虫洞,可以扭曲时间的维度,去过去某个时间点上与自己好好交流一番,也可以去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向自己求教一番,如果真的有这种机器,那一定是在你的内心深处,向内寻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