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

西方哲学遇上东方宗教,这是读完本书的最大感受。哲学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人生的本质,宗教从因果和缘起缘灭对人生进行另一种诠释。虽然我们从小就知道佛教,但真正了解有多少?这本书提供了对于佛教更直观的印象。

1.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

佛教不讲本原,不讲灵魂,但并不影响生命的延续。佛教认为,生命相似相续、不常不断;既不是永恒的,也不是人死如灯灭般的虚无。过去的经验累积为现在的生命状态,现在的生命经验成为推动未来生命的力量。

其他宗教往往建立一个万能的神,世界是神造的,人的命运也是由神决定的。除了神的恩赐,人没有能力拯救自己。佛教否认万能神的存在,认为一切由心创造,由因缘因果决定。人的身体、语言和思想行为,决定了生命的未来走向。修行是为了摆脱迷惑,开发自我觉醒的力量。

在中国哲学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儒家或道家,但它们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尤其是儒家,不思考终极问题,包括生死问题、心性问题。这和我们民族的实用品格有关,也和教育有关。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过于关注国家、社会、家族的层面,很少关注人的精神层面。它主张的道德,是为社会的稳定服务的,关注的是如何做人和治理国家,而不是人的精神上的提升。

2.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

1) 无常

佛法以缘起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无我、无自性空的。佛教立足于无常,让人接受无常,顺应变易;西方哲学立足于永恒,试图寻求变易中的不变,无常中的永恒。

无常为什么会成为痛苦?是因为人有一种永恒的期待。如果没有期待,无常不过是一种现象,就像春去秋来,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只要接受这种变化,就不会因此伤怀,还能欣赏到不同的美。

生命的延续就是缘起。缘起有自身规律,那就是无常,就是有生有灭,这是它的真相。缘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因果性,有果必有因,缘是有来历的,应该珍惜。另一个是偶然性,许多因素凑到一起才会发生,这些因素完全可能没有凑到一起,所以缘又是偶然的,不可执著。

如果不是无常的话,事物就永远是坏的或好的,再努力也白费功夫,那才真正是不公平。

2)生死

佛教对生命的认识是缘起论,现象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我们所做的一切会形成业力,这是推动生命流转的力量,也是决定未来去向的力量。但这种力量会随着行为、语言和心念不断发生改变。

对生死的恐惧,很大程度上的确来自对明天的未知,不知道归宿在哪里。事实上,未来取决于今天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把握当下,就是把握未来。对自己的每个行为都有把握,就不必担心未来的归宿。

修行者在明心见性后,体认到生命内在的觉性,对生死不再有任何疑惑和恐惧,从而来去自如,坐脱立亡,生死自在,对于自己未来的去向充满着信心。

了解生命的规律,就知道如何改造生命,将自己导向更有价值的未来。通过信仰建立一份依赖,并遵守相应的戒律和修行,从而看清尘世的虚幻短暂,对未来去向充满信心,知道那将带来更好的处境和更纯净的快乐。

3)自我

心和性的关系,也许可以这样来归纳。一个含义是,由我执导致的心理活动会积累成为不良的习性。另一个含义是,去除我执,就能回归清净心,洞察无我之本性。

当自我封闭的时间长了,人就会和外界产生疏离感,只有那些自我认定的东西才和“我”有关,比如我的家庭,我的事业。所有这些一旦贴上“我”的标签,就变得重要并具有排他性。对自我的错误认定,常常是心理疾患的症结所在,而真正彻悟了无我的道理,附着在自我假象上的一切纠结、烦恼就一扫而光了。

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选择中,这个选择往往是由错误认知和不良需求决定的。只有对生命有了深刻认识以后,才知道人生的价值究竟在哪里,知道应该选择什么,舍弃什么。

很多人迷恋自我,觉得这个“我”是天下最重要的,其实这个东西是非常偶然的,按照佛教的说法,就是因缘而起,因缘而灭,没有自身的本质。这里特别关键的是,从根本上否定“我”,所谓的“我”只是一个偶然造成的现象。

外在的身份、地位、家庭关系不是自我,自己的情绪和观念也不是自我。所有这些东西实际上遮蔽了自我。观念和情绪具有巨大的力量,人们往往被这两样东西支配着,很少去想一想自己所接受的那些观念到底有没有道理,让自己陷入强烈情绪的那些事情是否真的重要。

无我并不是要否定这个生命现象的存在,而是要否定对“我”的错误认定。比如我们把身体当作是“我”,把身份、地位当作是“我”,但所有这些和生命只是暂时的关系,是来自后天的自我设定,并不是真正的“我”。把这些当作是“我”,会产生贪著,遮蔽对生命真相的认识。佛教所说的“无我”,是要否定对自我的错误认定。否定之后,才能看到“我”的本来面目。

4)轮回

轮回的思想,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长度。如果不认识轮回,生命只是一个短暂的片段,是没有长度的,对生命的认识也是不完整的。唯有人人皆有的佛性才是天生的,其他一切都是生命中的积累,是无尽轮回中的积累。

佛教认为,人在六道和三界流转。六道是代表六种不同的生命形式,而三界则是对六道之一的天道的区分,即前面所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包括天、人、阿修罗和地狱、饿鬼、畜生,属于六种不同的生命形态,每一道又有不同的生命层次。六道的所有众生,当这期生命结束时,会根据往昔业力,转投新的生命形态。所谓业力,就是由不同行为积累的力量。由善行积累成善业,恶行积累成恶业,进而由善业导向善道,由恶业导向恶道。

人类既有离苦得乐的动力,又有闻思修行的能力,是六道最重要的中转站,也是我们超越轮回、改变命运走向的契机。

3. 佛教修行与觉醒

生命有迷惑和觉悟两个系统。迷惑系统中有种种心理活动,佛教将之归纳为贪嗔痴,其中又以痴为根本。痴就是迷惑,由此引发贪嗔之心,对喜欢的想要占有,对不喜欢的加以排斥。佛法的核心目标,是从迷惑走向觉醒,一方面要解决各种负面心理,一方面要开发生命中无限的潜能,即佛菩萨那样的大智慧和大慈悲。

佛教所说的觉醒,是对生命如实、透彻的认识,它是生命内在的强大力量。真正的觉醒,是以如实的认识为基础,进而落实到心行,开启生命内在的觉性。只有这样,才能走出迷惑的泥潭。他知道世界真相是什么,不会有认识上的迷惑;他知道怎么做才是自利利他的,不会有选择上的矛盾。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有什么值得烦恼,有什么可以痛苦的呢?觉醒的意义正在于此。

戒律的目的是物质生活的简化,禅定的目的是心念的简化,这两种简化是通向觉悟的必由之途。

唯识以三性的理论,将对世界的认识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遍计所执相,是由错误认识显现的境界,包括对自我及世界的错误认知和执著。这种境界感觉上有,而事实却是没有的。二是依他起相,即条件具备、如实显现的现象和关系,由能认识的见分和所认识的相分组成,是假有的。三是圆成实相,指一切现象的真实本质,即真如、空性,这是般若智通达的范畴。唯识学认为,只有树立正见,开启智慧之后,才能摆脱遍计所执相,正确认识依他起相,进而通达圆成实相。否则,永远戴着有色眼镜,活在错觉中,看不到世界的真相。

对佛法义理的接受,有“信解行证”四个阶段。从对法义的相信和理解,到通过实践,真正体认空性,才被称为证信,即证得的信仰。随着对佛法的理解、认识和体证,信仰程度在不断深化,纯度在不断提升。佛教信仰不是简单的相信,而是伴随着整个修行过程。

4. 圆满的境界

1)胜义空性

《解深密经》说到胜义空性有四个特征:一、超越语言和二元对立,二、超越理性思维,三、与现象的关系不一不异,四、遍一切一味相。事物的存在是个体现象,而空性是整体、共相,所以“一”才能和“一切”联系起来。换言之,宇宙中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和整个宇宙联系起来,因为它们有共同的实相。

人类认识世界的程度,取决于自身的认识能力。如果这种能力来自经验,由于经验是有限的,由此而来的认识也必然是有限的,无法直接抵达无限。从佛法角度来说,众生本来就具有究竟圆满的智慧,只是在现有生命状态下隐没不见,需要将它开发出来。一旦开启这种智慧,就能遍知一切,无有遗余。心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认识心的无限,也就认识宇宙的无限。

“不思善,不思恶”,在一念不生之际回光返照,才能顿悟本心,彻见实相。在思维或意识层面得到的所有认识,是思维制造的影像,并不是真相。佛法修行的根本,是开显自身本具的觉性。有了这样的智慧,才能摆脱认识上的一切迷惑,通达实相。

了解到一切现象的无自性,是通达空性的关键。同时也唯有通达空性,才能真正体会到一切法无自性。

2)解脱与自在

解脱就是彻底的休息。通过禅修平息内心所有躁动之后,证得空性智慧。安住于空性的状态,才能体会到生命内在的安静和喜悦。这种来自空性的喜悦是纯粹的,不夹杂任何痛苦。

心是痛苦的源泉,也是快乐的源泉。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快乐?内心没有任何羁绊,自由而清净的时候。佛教讲人生是苦,主要是指凡夫的生命,指这些以迷惑烦恼为基础的生命。一旦解除迷惑和烦恼,成就智慧、慈悲的生命品质,就是清净、自由而快乐的。

涅槃有息灭的意思,与之相近的还有寂静,是平息内在烦恼和躁动后,生命所呈现的高度宁静的状态。我们之所以动荡不安,混乱浮躁,是因为内心有各种迷惑烦恼此起彼伏。这些躁动背后,还有本来清净的觉性。换言之,每个人本身就具有涅槃的潜质,只是这种状态被遮蔽了。

对已经摆脱迷惑烦恼的圣者而言,生命是在无限的喜悦中。心的本质是空性,它能源源不断地带来喜悦。

什么是自在?一是没有困惑,即认识的自在;二是没有烦恼,即心灵的自在。自由建立在自在的基础上。

3)智慧与慈悲

如果说智慧是生命的觉悟,慈悲就可以理解为对别的生命的同情。

智慧和慈悲犹如双翼,保持平衡,才能展翅飞翔。因为慈悲,智慧不落入自私;因为智慧,慈悲不落入执著。

5. 对本书的总结

1) 认识达到什么程度,世界就在你面前展现相应的广度和深度

世界是多维的,每个人看到和生活的世界各不相同。思想的深邃,决定了自己所能看到的世界的深远。

人生在世,向外寻求成功无可非议,但倘若只有这一个目标,未免格局太小,境界太低。目标小而低,其结果必定是达到了没有大欢喜,达不到则有无穷的低级烦恼。人生不可缺少大而高的目标,最大最高的目标就是向内寻求觉醒。

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 世界也越来越丰富和生动。一旦到达觉醒状态,世界将呈现出更加多彩斑斓的不同层次。

2)佛教回答了一些关于人生本质的问题

我们从何而来?往何处而去?为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赋?为何要心怀善念行善事?什么是缘?自在?“自我”是什么?世界的本质又是什么?为什么要修行?……

不同的宗教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回答。不能说佛教的回答是最完美的,但却是有逻辑、可以自圆其说的,是对世界和人生的一种诠释。

归根结底,人生是一个寻求信仰和归属的过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33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508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812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607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728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919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71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0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56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76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12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89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032评论 3 31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9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2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73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06评论 2 35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