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奕欢君
图/来源网络
前言:
2018年8月26日的时候,在What YouNeed看过Jame写的一篇推文,标题叫《一个普通90后的十年》,当时看完之后颇有感受,也有很多感慨,想着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过去十年,对自己的十年做一个回忆性的复盘。
这个即刻瞬间闪现的想法,来的快走的也快,被我的拖延症拖了又拖,一直没有写下这篇复盘文。然后,就被放到了现在。
前天晚上睡觉前,随机播放的歌单里,听到陈奕迅唱的《十年》,这首歌把当初那个瞬间闪现的想法又拾捡了回来。
十年这个时间尺度听起来算不上很长,但它一定不短,如果把一个人的平均寿命算作80岁,它已经占了八分之一的维度。
有人说,人的翻新和重塑是以七年这个时间段为单位计量的,仔细回想了一下过去的十年,大多数的记忆都是碎片化的块状。
把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相比较,虽没有给人被翻新的感觉,但在一些事情的细枝末节里,比如一些甚小甚微又普通的选择里,都在毫无意识的状态下,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我的现在。
新的一年,大家都喜欢写年终总结,可今年,我却不知道该写些什么,面对过去的2018年,更多的是对那些未完成的事情,袒露出来的失落感。甚至记不清这一年都做了些什么,又好像这一年什么都没做,就连对即将到来的2019年,也比以往少了那么点期待和热情。
那索性,就以十年这个时间尺度,以08年为起点,18年为终点,做一个过去十年的陈述与复盘。
十年的故事,可能它会很平凡,也很普通,回忆起来没有那么多的色彩斑斓,也不够有趣和有意思,大多都是黑白色的记忆,但正是因为那每一年的存在,和每个阶段走过的路,才得以让我们成长为今天的自己。
放在那,哪怕是一个只能用记忆回想的模糊影像图,但终归是有意义的。
2008年
这一年,上半年读小学五年级,下半年读小学六年级。
没有什么太记忆犹新的故事,真正能回忆起来的就是08年的那场奥运会。
印象最深的是奥运会刚开始的场景,篮球运动员姚明担任持旗手,中国是最后一个进场的。
奥运主火炬点燃仪式上,“体操王子”李宁以钢线吊到高空,“空中漫步”绕场一周后,点燃了“祥云”造型的主火炬,打开了奥运会的序幕。
因为奥运会这个焦点的存在,那年的暑假似乎也因此变得更持久一些,走到哪里都会听到诸如此类的话:“中国又赢了多少枚金牌?打败了哪些很牛的国家?女子双人3米跳板决赛中,那个叫郭晶晶的女运动员以343.50分的成绩取得了首枚金牌。”
那年我11岁。
那个时候对奥运会和金牌没有太多明确的概念,也没有看完全程的奥运比赛,潜意识中认为,金牌和银牌都是个好东西,只要听说中国在某项比赛中又多拿了一枚金牌,就会莫名其妙的也跟着开心好久。
等到奥运会要闭幕的时候,好像那个暑假也接近了尾声,只知道最后结束的时候,我们中国取得的成绩还不错。
2009年下
这一年我读初一,小学刚毕业,正式踏入初中的校园。
记得那年的暑假,一部叫《一起来看流星雨》的电视剧点燃了很多十一二岁的少女心。
刚开学那会儿,少女心贯穿了整个班的女同学,跟着大家一起追捧于“慕容云海”和“楚雨荨”(男女主角名字,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幻想于童话故事里的虚幻爱情。
后来,虚幻爱情的泡沫被打碎,09年的末尾,圣诞节那天,收到了人生中第一封情书。
记不得信里都写了什么,也记不得那个写信男生的具体模样了,隐隐约约记得那个男生的名字是两个字。
而那个时候的我很粗暴,又太过敏感与极端化,在学校和老师都倡导好好学习的教条下,把“被别人喜欢”和“早恋”视为一种不礼貌和错误的价值观,情书看完直接撕的粉碎。
现在想想,依然觉得当时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太过情绪化,又带着冲动与稚嫩,欠那个男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和交代。
2010年下
这一年,我初二。
非主流的盛行,渲染了大街小巷,充斥了整个校园,班里的女同学开始把头发染成明亮的颜色,额头前留厚重的刘海,男同学也把杀马特视为一种popular与fashion。
很多人为了去追随某种自由与个性,用各种叛逆和那个年龄不得体的行为,极力去展现自己独特感和自我个性的一部分。
男同学学着躲在厕所里抽烟,女同学学着躲在角落里喝酒,就连早恋也成为了一种脱离幼稚,昭示成熟与长大的方式。
早恋、背着老师偷偷和喜欢的人牵手约会、染头发、戴大耳环、穿膝盖以上的短裤,去理发店做非主流的发型,这些在那个时间段被很多人眼中公认的不得体行为,不知道为什么,我却觉得她们那些人特别的酷。
不恰当的年纪,虽有些张扬与放肆,还充斥着严重叛逆的味道,或许也正是因为年少轻狂,爱疯爱玩,再回过头来看,那个时候眼中的不合时宜,现在看来,那正是我们在特定的年龄段表达自我个性,展示自我的一种独特方式。
是我们开始想要探索未来的起点,也是我们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种特别存在的经历。
然而,也是在那一年,认识了一个中性范又很酷的女生,因为对“酷”这个词的仰慕,跟着她第一次打破教条式的规则,偷偷溜进网吧,和一群不认识的男生打游戏,与那些学校里酷酷的同学,骑着自家的电动车在大街上兜风。
虽然这些事情后来被我妈他们知道后,我被很严肃的训斥了一番,但我依然觉得这是那个时候我做过一件很酷的事情。
2011年上
读初二的下半年,这半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也有一些难以释怀的遗憾。
遇到了喜欢的男孩,和一群能嗨能浪的朋友,因为她们的存在,那半年的生活过得很丰富,以至于现在回忆起来,还会跟着大脑模糊的影像莫名其妙地笑几声。
我喜欢的那个男孩是同班的班长,大眼睛,双眼皮,会打篮球。
他坐在我后排,经常在英语课上让我帮他把关,看着教室外巡查的班主任,课下让我帮他抄写英语课文和单词。
类似这种没有任何收益的苦差事,我那时候做的不亦乐乎。
怕被同学误会,我们经常以哥们儿互称,班里的很多人都以为我们是很要好的异性朋友,其实我偷偷喜欢了他很久。介于女孩子的矜持心,又把那份喜欢小心翼翼掩饰的非常恰当。
学期末考完最后一场英语考试,再开学的时候,我们初三,被分到了隔壁班,渐渐地关系也淡了起来。
我那个时候脸皮薄,不好意思单独当面找他玩,经常会故意性的路过他们班的窗口,或者找别的女同学聊天,就为了多看他几眼。
后来,在学校的一次集体出黑板报活动上,见他和一个女孩一起画黑板报,才知道他谈了一个女朋友,和别人在一起了。
过了那么多年,再次见到他,是在2017年放假回家的那个寒假,同学聚会他没有去,某天晚上我们偶然在街上遇见,没有像老友见面说很多寒暄的话,简单的打了个招呼就匆匆而过,我还是习惯性的叫他一句:“老班长”。
后来再听到他的消息,是从别人口中,听说他快要结婚了。
单恋的这些年里,偶尔还会想起这个男生,也曾以设想的方式问过自己很多次,如果当初能再勇敢一点,说出了“喜欢”两个字,可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多遗憾了吧。不过现在这些都不重要了。
2012年下
这一年,读初三的下半年。
中考的压力直面扑来。
面对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和十字路口,我似乎并没有把它太当回事。
数学课上依然是困了就睡,函数听不懂就看阿衰漫画。课下日常和前后排的女同学一起聊八卦。
直到考试的前两天,我好像才恍然醒悟,缓过神来,才明白自己要经历一场有仪式感的考试。
后来的结果也在预料之中,中考失利,和我想去的那所高中差了七分。
我爸劝我去读另一所高中,我不甘心,坚持要去读那所高中。
为了去那所高中,我跟我爸说,要再复读一年,我爸开始不同意,觉得又浪费一年时间。
我当时性格倔犟且固执,不管家里人怎么劝都没用,坚持要选择复读。
因为这件事,那阵子和我爸闹的挺不开心的,不过最后,他还是妥协了,遵从了我自己的选择。
2013下
这一年,我高一。
我如愿以偿地去了当初想去的那所高中。来到那个学校后,对高中生活的所有向往与期待都被各种规章制度打碎,才知道那个学校的管理规则和教学方式极其苛刻。
九门学科突增的压力,新的集体环境,第一次离开家住校,这种新的生活让我极其不适应。
每天在学校的生活是睡不好,吃不好,也学不好,还经常想家。
那年,我过得非常丧,还有点叛逆,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各种丧,失去了一位关系很要好的朋友,和我爸的关系也处的很僵硬。
性格上也经历了很大的转变,变得不爱说话与内向。就连成绩也从班级排名的个位数一路下滑到中游区。
2014年下
这一年,我高二。
文理选科,我选了前者去了文科班。
九门学科的作业突然减少到六门,学习上的压力瞬间减少了不少。
我那时候的同桌和室友都是小说迷,在大家都以看电子书为潮流爱好的前提下,我也跟着被带动了起来。
白天在教室背完政史地后,晚上回去就拿着手机趴在被窝里看电子书。
那时候,手机里存了有上百部电子书,光电子书的内存量,就占了一个G多。
向往着郭敬明笔下的疼痛爱情,一边感叹着小说里狗血的纠结剧情,一边又看的津津乐道。
就这样,长久的熬夜看手机和屏幕的辐射,我一度把自己看成了近视眼。
去医院检查视力的那天,我妈问起我:“怎么突然就近视了?”
我说,学习任务太重,视觉疲劳过度。
当时说完后,羞愧的一直没敢看我妈的脸。
2015年下
这一年,我高三。
高考,这个犹如巨大落石般的压力迎面袭来。
我删掉了手机里存的所有电子书,扔掉了课桌上的所有杂志。
顶着高考这个重石,压力剧增,又面临着很多打击。
大多都是关于学习上的,好像不管我怎么努力,都难以再次冲破年级前100的名单里。
每天背书背的头大,大大小小的考试也渐渐地把我的信心磨掉了一层又一层。
迷茫,失望,焦虑,这些负能量化的词堵在胸口里滋滋生长却又找不到人倾诉。
每天的日子过得极其枯燥没意思,生活也犹如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作,整天机械运转着。
2016年
这一年,我高考。
毕业的那天,学校为我们举行了毕业仪式,穿着班级订制的民国服,和待了三年的老师和同学一起拍了毕业照。
拍完毕业照后,天气突然下起了小雨,有很多同学站在雨下面把写过的试卷和习题集撕成碎纸片,往天空中肆意的挥洒。
白色的碎纸屑跟着雨滴一齐从天空中落下,远处看有点像雪的美感,我看着那些落在地上的碎纸屑,那一刹那眼眶突然就红了起来,有种无法言喻的难过。
考完最后一场英语试卷后,和全班同学去吃了最后一顿毕业聚餐。
这个我从高一起就期待的毕业场景,在考完试的那天,我好像才明白,我正在经历着一场很重要的告别。
不单单是那几张写过的试卷和习题集,还有面前待了三年的小伙伴。
6月25号零点出成绩的那个夜晚,我没过二本线,差了十来分,没有哭的撕心裂肺,也没有崩溃到绝望的地步,看完分数失眠到凌晨4点才睡。
第二天,我和我爸我妈他们坦然了自己的高考成绩,他们什么都没说,也没有对这个成绩评价些什么,但我还是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出了失望和失落。
我妈试探性的问我,愿不愿意再复读一年?
我回答的很果断,说:不愿意。
最后,填报学校志愿的时候,我偷偷改了第一志愿,没有去读学费上万的本科,去了一所很多人都不看好的学校。
有人说我傻,报错了志愿,浪费了那些分,最开始我也有过不甘心和后悔。来到大学后,才发现我现在的大学同学像我当初一样,不过如此。
那份内心里长久不能释怀的遗憾,巨大的落差与不平衡,在时间的沉淀下,现在也渐渐得到了释怀与平衡。
2017年
这一年,我大二。
没有了大一初次来到大学的新鲜感,退了打酱油的社团和协会,每天最多的就是迷茫。
开始觉得“迷茫”这个词成了一种无法戒掉的病,也成了生活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
我尝试过很多方法去摆脱这种迷茫和焦虑,却发现,惰性与拖延始终比毅力和决心更胜一筹。
身边的人都开始以考证为目标行动,看着他们,我变得更加焦虑。
站在二十出头的路口,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能做什么。
每天下完课一有空就去泡图书馆,去书库里借各种各样的书来看。
然后那一年,我看了七十多本书,在简书和博客,写了七十多篇文章。
在码字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些新的人和物,对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得到了翻新的转变。
这应该是回忆起来,17年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了。
2018年
这一年,上半年大二,下半年大三。
依然迷茫。2017年末尾立下的Flag都成了今天自己打自己脸的巴掌。
没有拿到与专业相关的会计证,也没考下英语六级证。想去的地方没有去,想见的人也没有见到。
生活的状态,大多都是黑白色的记忆与印象,单调的找不到一丝能在这里高谈阔论的色彩。
但这一年,从自我成长的历程看,确是我成长最大的一年,尤其在心态上,成长了很多。
曾经那些似懂非懂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感受。开始把一些事情看淡,开始不去在意那么多,开始去接受一些从不敢面对与坦然的事物,开始去慢慢与一些人和事和解,并与生活里那些好的坏的喜的悲的握手言和。
譬如,我开始渐渐放开束缚去做我自己,觉得没必要再去费力的做一些不讨好的事情,去讨好一些不喜欢我的人或者是我不喜欢的人。
体会到了“孤独”这个词蕴藏在生活里的真正含义和状态,不再把对朋友的依赖看成是一种持久的习惯,学着自己去一个人完成一些事情。
学着去变得平和一些,把一些事情的结果看得淡一点,友情这东西,让它顺其自然的发展,能留下的不会走,留不住的就学着好好告别。
以前,喜欢把矫情和多愁善感渲染的惊天动地,长大后,才明白了不动声色才是成年人该有的成熟与理智。
…………
最后,
人生往后的差别和好玩有趣之处就在于我们瞬间做出的选择。
我们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一天与这个世界发生怎样的碰撞,做出怎样的改变,其实所谓的那些改变恰巧就是我们在毫无意识的状态下,刹那间做出的选择和决定。有些选择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可以影响到我们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我们自己正是由于过去的选择酿造出来的。
我在某些阶段最开始的起点,就已经与很多人拉开了差距,那些差距,没想过要去追赶上那些人,也追不上。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存模式和原则。活着,就是一个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用一段段记忆去填充那些空白的页面。
然后,把人生用一段段经历细细打磨,在打磨的过程中慢慢沉淀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最后,借用卷毛维安的一句话:向前有路,未来可期!
向前有路,未来可期!!!
以上,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