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四章——执古之道,御今之有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min二声)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夷:无色。希:无声。微:无形。

诘:意为追问、究问、反问。一:指“道”。

皦:清晰,明亮。昧:阴暗。

绳绳:纷纭不绝,没有始终,没有穷尽。

无物:事物没有固定的形状,这里指“道”。

有:指具体事物。

纪:纲纪,引申为规律的意思。

有些东西根本看不到,可以把它称之为“夷”;有些东西完全听不见,可以称之为“希”;还有些东西没有办法触摸得到,可以把它称之为“微”。对这三者不能够追问究竟,因为他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这个混合的事物它显现的部分并不是十分明亮,隐藏起来的部分也不是特别昏暗。它绵延不绝,没有始终,不可名状,最终又会回到无形无状的状态,只能将其归结为超凡物质一般的存在。这也许就是一种无形无状,没有具体实物状态的一种形象,我们称其为“恍惚”。

迎接它的时候,我们看不见它的开头,尾随它的时候,我们看不见它的末尾。我们最应该做的是遵循早已存在的“道”,来掌握和驾驭现在存在的现实,探知宇宙的开始,这也是我们所讲的“道”的规律。

“道”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子在这里说它无形无声无状无色,我们没有办法看到,听到,摸到,它若隐若现,不可捉摸,但“道”又是确切存在着的,而且每时每刻都按照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只有用心体悟道的人,方能在这种虚无缥缈和若隐若现中发现“道”,最终捉摸到“道”。

显然老子是捉摸到“道”的人,虽然老子说它无色无声无形,但还是描述了出来,比如说它无始无终,混元一体,不明不暗。并且,道是宇宙的本源,又是宇宙运行的规律,是支配万物运转的力量。

老子认为,只要体悟了“道”的规律,并遵循其规律来治理国家,就能做到进退有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虽然不需要治理国家,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很多道理在现代社会依然非常有用,所以我们只要体悟到“道”的规律,遵循古人留下的智慧,在生活中也能做到进退有度,事半功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