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制造焦虑感,不是我的本意。把话说严重一点儿,才足以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反思。如果本文能想引起大家对情感忽视的关注,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就是去观察自己对自己以及对他人有过情感忽视的情况吗?如果有,请先不要自责或者懊恼。请您一定要原谅自己。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话说回来,以后该怎么办呢?我希望通过我有限的认知来帮助大家去思考这个问题。一起学习和进步。
情感忽视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问题,最常出现在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彼此在熟悉不过,所以容易直来直往。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就伤害了对方。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忽视别人情感或者被忽视的经历。这种现象的出现,我想这与社会或者家庭的文化的熏染及其所形成的价值观是有关系的。
在我们不具备分辨是非善恶、价值观还未形成的那段童真的年纪里,我们最信任的人只有父母,除此之外,别无他人。而我们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爱,希望父母能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然而很多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特别容易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很多时候表达出来的话语,更多的是指责或者推卸责任。让我们来设想一个孩子犯错时的场景,妈妈唠叨了一遍最后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要是好好表现,妈妈就不会生气了”,您认为这句话有问题吗?我觉得是有问题的。首先是妈妈将自己生气的原因归于孩子没有好好表现,实际上是推卸自己没有掌握到好的教育孩子方法的责任。其次忽视了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她的情感也需要得到满足。
怎么才算好好表现?孩子能理解这句话吗?毕竟你的认知要比孩子的要高很多层次。说的话要让孩子明白的同时,他/她的自尊也没有得到伤害才行(把时间拉长来看,低自尊将导致低效率的人生,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当然在我们表达之前,千万要先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因为你的情绪会传染并伤害到孩子(因为孩子是你的复印件,你的一言一行,孩子照单全收)。你可以对孩子说:“妈妈现在需要暂时离开一下,让自己情绪平复下来。”
当情绪平复后,如果你能首先说出孩子的感受,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理解。孩子或许就会放下心里防线来认真倾听,运用共情的方法,换成下面这句话或许效果要好多了。“妈妈知道你很害怕被责罚。也知道你也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对吗?放心,妈妈只是想和你一起来捋一捋事情的经过。看看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同时避免类似这样的事情再发生。”(沟通的方法来源于《非暴力沟通》)
相反,我们很容易直抒胸臆,而没有意识到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于我们自己,对方的思想、认知甚至感受到感受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对方也需要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和满足。我们忽视对方情感需求时,也就将对方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这个时候无论你觉得你说的多么动人,建议或者意见多么的合乎逻辑和现实,都没有用。
沟通,沟通,首先就得把沟渠挖通。连接的是彼此的心灵。沟通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你认为自己挖好了沟通的渠道,把话说出去就算交流。这无异于将水倒入水沟,任其自流而不管中途是否被阻断。即使沟渠挖好,还得知道对方愿不愿意接收和接受来自你的“水流”,这时候有效办法就是先关注对方发自内心的情感,引导对方表达自己,认真的倾听。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为什么我们说出来的话就会伤害到别人呢?不是不会说。根源在于,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表达,认为对方和我们一样,能理解我们所表达的东西。恰恰不知对方和你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基因不一样,是不同的个体,认知水平或许都不在一个层次,理解和感知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表达自己之前,对方是否在状态,他/她有什么样的感受,怎样说对方才能理解。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我认为倾听要完全做到不太容易,因为我们都喜欢表达自己以显示自己的存在感。另外,能让我们分心的东西太多了。虽然不容易,但在关键时刻做到倾听是有非常必要的,这个时候的倾听能影响到事态的发展。此时不倾听何时倾听?比如,对方正处于轻度抑郁阶段,需要得到来自家人或者朋友的理解和情感上的支持。这个时候只需要静静地陪伴他/她,倾听他/她述说着他/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并表达理解和支持就好(这是我的个人经历,若无效,需要找专业的人士辅助疗愈)。
一个长时间被情感忽视的人,内心自然缺乏爱,也就自然的会寻求被爱。长时间的被忽视,自然缺乏同理心,就谈不上去爱别人。若不能从他人身上再次获得爱和情感上的满足,他/她的情绪就容易失控。并长期处于起起伏伏的状态中,有损自己的身体健康。他/她有可能会经历从伤心到愤怒,转而失望甚至绝望,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抑郁,最终有可能选择放弃自我,走向极端。踏上了犯罪或者自杀的道路。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生而为人,立于天地之间,我想应该感激的是我们所拥有的一项能力,我们能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情感,并与他人建立情感链接。因此,他人的情感同样值得我们珍视。
让我们停下来,好好想一想,我们说的话顾及到他/她的感受了吗?如果有,很好,请继续保持这个好习惯,如果没有,那就重新学习如何顾及他人感受的方法。只要你觉得还有可能,一切都还来得及。如果对方早已不在或者你们早已分道扬镳,你也可以和你内心的自己建立新的相处模式,顾及到你的情感需求。如果不是,请珍视这个机会,让一句“对不起,我当时忽视了你的感受”作为启示,一起来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