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27天,行程近12500公里,跨越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
9月10日~11日(四川成都-陕西华阴-山西芮城、忻州)
离蓉行驶845公里后,两辆车到了渭南华阴。我再次见到了崴峨峻峭的华山。旅居第一夜:华山脚下!入睡,当年北峰攀登历历梦中。
翌日,前往百余公里外的山西运城。
从陕西到山西,要跨越黄河。今年四月陕西沿黄公路自驾快乐还余味未消,再次来到沿黄公路让我们好欢喜哦。长势旺盛的玉米组成的“青纱帐”,绵延路旁。
在渭河与黄河交汇处的潼关,有一座古城——潼关古城。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来自百度百科)
跨过黄河大桥,就是山西运城市芮城县的风陵渡了。
风陵渡之“风陵晓渡”是潼关八景之五。
风陵,神话传说中女娲氏之墓。位于潼关故城东门外黄河北岸河滩。风陵处的渡口叫“风陵渡”。
不多时,我们来到探访的第一处景点——永乐宫。此处是领队自游自在与夫人清荷曾经亲临之后重点推荐的景点。
中条山南麓,芮城县城北,鼎鼎有名的永乐宫就坐落在那里。
作为重要的黄河文化遗产,永乐宫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特质的珍贵文化遗存,以精美绝伦的壁画艺术、富丽堂皇的宫廷建筑、举世瞩目的搬迁工程享誉华夏。(来自百度百科)
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为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而建,因地处永乐镇,俗称永乐宫,位于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0月28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通往主景区的道路旁,有一尊黄河石。
道的一侧,有古魏城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遗址。古城东南、西北、东北三个城角保存较好,城外侧都有月牙状夯土台,地表现存城墙基。
永乐宫创建于公元1247年至1358年间,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同北京的白云观、陕西鄠邑区的重阳宫并称为全真道教三大祖庭。
入内,古柏夹道。环廓,石碑林立。
永乐宫始建于元代,前后共历110多年,其原址位于芮城县永乐镇招贤村,1959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而搬迁。现存的永乐宫主要建筑为一门三殿,一门为龙虎殿 ,也就是无极门 ,三殿为三清殿 、 纯阳殿 、重阳殿,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永乐宫壁画。
堂皇富丽的无极之门。
门外有四只憨厚古朴的石狮。
有元代建宫碑一座:“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
无极殿又称三清殿,是永乐宫最主要的殿宇,殿内壁画《朝元图》是永乐宫壁画的精华。壁画描绘的290位神祇人物,个个面型丰满,表情生动,各具典型,各有特征,衣冠服饰无一雷同,继承了唐宋延留下来的吴派道教人物画传统。
永乐宫已成为国内十多所高校的大学生临摹实习基地。
殿内展示壁画、古代建筑艺术,精湛绝伦。然守卫“森严”,不敢放肆,壁画部分只能从领队自游自在极力向队友黑眼睛(习画者)推荐所购的画册中欣赏一二了。
《朝元图》整幅作品构图宏伟、气势磅礴、笔法生动传神,设色富丽堂皇,代表了元代壁画的最高成就,是迄今所知的中国古代最大的人物画,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队友黑眼睛有独到的体会:
《在永乐宫壁画前面》
晨钟悠长
敲醒了斑斓的线条
天河惊动
绸带飞流
波涛翻卷
牵着远古的信息
裹着天地的色彩
在时空的交错中
一幅历史画卷
来和你我握手
位于山西省芮城的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杰作,它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整个壁画共有1000平方米,分别画在无极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里。其中三清殿是座主殿,殿内壁画共计403.34平方米。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来自网络)
领队夫人清荷感叹道:再次走进永乐宫依旧为之动容,叹服前人技艺之高超,叹服经典之永恒!
清荷为我们从网上找到了相关图片,更加丰富了我们对永乐宫的直观感受和所见之事后佐证:
据了解,永乐宫的古建搬迁堪称奇迹。1959年,黄河北岸的永乐宫所在的永乐镇为三门峡水库修建让路。周总理指示“要不惜代价把永乐宫保存好。”1959年,国家拨款200万元,整体搬迁永乐宫。
永乐宫的原址的芮城西南的黄河北岸芮城县永乐镇彩霞村。1959年,由于永乐宫位于计划修建的三门峡水库的蓄水区,工匠们仔细研究如何将近1000平方公尺的壁画完好地搬走重建。最终的搬迁方案是先拆几座宫殿的屋顶,再以特殊的人力拉锯法,用锯片极细微地将附有壁画的墙壁逐块锯下。在搬迁过程中,共锯出了550多块,每一块都划上记号。再以同样的锯法,把牢固地附在墙上的壁画分出来,使之与墙面分离,然后全部划上记号,放入垫满了厚棉胎的木箱中。墙壁、壁画薄片和其它构件,逐步运到中条山麓,先重嵌宫殿,在墙的内壁上新铺上一层木板,再逐片地将壁画贴上,最后由画师将壁画加以仔细修饰。这项工程历经5年时间终告完成。(来自百度百科)
“这次搬迁工程,开创了中国大型古代建筑及壁画搬迁保护的先河。”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席九龙介绍,搬迁难点在于壁画揭取。
搬迁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陆鸿年带领学生历时7个月,将永乐宫壁画全部临摹下来留作资料,同时也用作搬迁后复原对照,摹本现在也作为国宝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那时,壁画揭取在国内无先例可循。没有经验,没有外援,全靠自力更生。古老的大锯、手摇式揭取机、木质板壁台,所有工具都是专家根据实际情况动手制造,而后仅用四个月时间完成壁画揭取。
古建筑专家祁英涛、柴泽俊分别进行了多次壁画揭取、搬迁实验,最终确定搬迁方案,不仅让珍贵的元代建筑和壁画完好地保留下来,也为日后文物古建搬迁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搬运时,为确保文物安全,工作人员将木箱装车,用木框压牢,空隙部分用旧棉花和木渣填塞严实,依次进行搬运。开始运输时先用人力车做途中振动试验,再改用汽车,并为此专门修建了一条沿河公路。
从开始动工到完工,前后历时6年将永乐宫原物原貌搬迁至新址保存,这在当时尚属先例,尤其是壁画的迁移,也揭开了我国古代壁画保护的序幕。(来自百度百科)
附近的广仁王庙,驱车去时并未开放,庙内正在修复,不对外。
广仁王庙俗称五龙庙,其实就是一座民间用于祈雨的龙王庙,广仁王就是龙王之一的青龙神。它位于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遗址内的龙泉村北。龙泉就是当地的一汪泉水,得名于唐代,据记载,泉水发于五龙庙底下,曾经「浇灌百里,活芮之民」。现在水位下降,已干涸无踪,仅留一个遗迹标志。
根据现存唐碑和梁架做法,断为唐太和五年(公元 831 年)所建的遗构,建造年代处于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之间,是全国现存四座唐代建筑之一。大殿对面的戏台为清代所建。
遗憾之余纷纷准备撤离。队友完璧“老顽童一个”(队友黑眼睛之语),爬上一米多高的厚墙,登高拍摄。时有监控播音制止。好在得到了下面的图片。
离开运城,穿越三晋大地,过侯马、临汾、洪洞、平遥、太原至忻州,高速公路两侧的杨树,枝蔓厚实,塔形的雪松、柏树和柳树间或出现,煞是好看。公路护壁上,铺满了光伏板。
队友黑眼睛说:夜宿忻州,去找一处晚间都热闹的地方,忻州古城应该是了。虽说是古城,也是傍着不到百米长的古城墙,修建的仿古城,仿古城建于2019年,要再等100年可能才有古味。
那一节穿越历史的古城墙,长满了茂密的青草,晚风拂过,小草像在摇摆着头述说着什么。虽然没有灯火也没有喧嚣,小草仍然在欢快的摇着。
仿古城中灯火通明,人流如织,小食遍布,大都是面食。我们一行已经两天面食填肚,想去找一处中餐馆,结果走进了一家湘菜馆,菜品还可口,价格也便宜,红烧肉,回锅肉,臭豆腐……都巴适,美食真让人舒服。
仿古城中有的小吃名字很有味道,有一个招牌叫“摊黄儿”,觉得好奇走近细瞧,原来是炕玉米粑,太有趣了,雅然一笑。
忻州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距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忻州古称九原县、秀容县,故忻州古城又称“秀容古城”。是中俄万里茶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因繁荣富庶而得“南绛北代,忻州不赖”之赞,又因文风昌盛而有“文集九原、雅出秀容”之誉,更具“晋北锁钥、三关总要”之名, 是晋北政治、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重地。(来自百度百科)
由“中俄万里茶路”上的忻州,联想到我们的旅行目标之一,就是漫长的中俄界河,不论有意还是无意,总之使旅行有了某种内在的联系。
作为此次难得的旅行的“首秀”,写“顺口溜”一首《东北行履寄怀》作为纪念:
卧于华山下,遥忆北峰险。
四月秦晋旅,再度沿黄行。
风后风陵渡,阿满败潼关。
壁画永乐宫,古庙五龙呤。
田野青纱漫,葡萄甜我心。
穿越三晋地,忻州观夜景。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