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两讲放在一起总结了一篇笔记,讲述“满足”与“恐惧”这两种基础情绪的内在动力,对产品设计意味着什么。
首先,情绪是什么,对产品经理来说为何如此重要?
如果人是一部手机,那么情绪就是底层的操作系统,后天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都是一个个安装在操作系统上的App。当情绪冲动的时候,比如陷入爱情,激起愤怒,被恐惧支配的时候,就好比系统崩溃,所有上层的App全废了。
知识或能力,和情绪相比,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种理性,而人的天性是信马由缰,理性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但在一瞬间驱动一个人的,则是他的内在感受,是情绪,是底层操作系统。这种底层和内在的东西,会导致人面对一件事情的第一反应截然不同,也许是长期训练或自我暗示的结果,也可能就是基因使然。正是这点的不同,可能在时间的长河中左右一个人的命运。
当用户体验一款产品时,是无法像专业的产品经理那样,分层次、讲逻辑、有条理的说出他的感受,他所展现出来的就是情绪。要么咒骂,要么喜爱,要么无感。用户可以提出一定的意见或需求,但想获得井井有条的价值结果,要么整理,要么诱导。
人有两种重要的基础生物性情绪 -- 愉悦、舒爽和不爽。而在产品工作中,有一个重要的词语,说被这几种情绪紧紧包裹,这就是“满足”。满足的程度不同,就诱发了不同情绪。而产品工作中很多重要的观察与洞察,都是围绕这个词展开。
什么是愉悦?
对于动物,只要其生存条件被满足,比如温度湿度适宜,有充足的食物,它就会愉悦。而人类,不紧紧有生物性存在的需要,更有社会性存在的诉求。比如住得舒适、吃得美味,就会愉悦;读喜欢的书,听喜欢的音乐,看喜欢的电影,精神上被满足,就会愉悦;感受到别人的善意,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就会愉悦。这都是存在感被满足后的情绪体验。
什么是爽?
俄罗斯方块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出现一个需要的形状,消掉一行,消掉两行,伴随着消除的音乐,这种感觉叫愉悦。但我们都会有意的创造那个缝隙,垒了很高的一列,就等一个四格的长条,越等越危险,越等越焦灼,突然,长条下来了,一下子消掉了四行,有的版本还会蹦出一位兔女郎,这种感觉叫爽。
转换成文邹邹的话,“爽”就是一种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了的情绪。
微小的愉悦感,和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的爽感,加在一起,这种确定性的满足就会成瘾。
关于“爽”,发生在身边的还有一个特别好玩的例子,就是微信“摇一摇红包”和支付宝“集五福红包”大战。拷贝一段梁宁老师课程中的描述:
2015年春节,微信和春晚合作,摇一摇有红包,一举让微信支付的用户量过亿。除夕一晚,微信红包的用户量达到1.04亿人。摇一摇,摇红包的互动,一亿人摇了100亿次。送出微信红包1.2亿个,基本上人人有奖。看着别人摇到了红包,自己跟着也摇,摇了几十次,突然间得了一个红包。这感觉,就是爽。
2016年春节,阿里砸2.69亿元夺下猴年春晚的合作资格,推支付宝红包。阿里肯定不能和腾讯一样啊。阿里怎么干的呢?大家都记得,他干得是,集齐5福,分2亿现金。然后呢?我想你还有印象,一堆人都集了四福,差最后一个敬业福。
最终的数据:
支付宝发出了82万多张敬业福。集齐五福的有多少呢?79万。如果去年微信红包有1亿人参加,就算参与支付宝活动的用户最少有2000万。如果照2000万用户参与抢支付宝红包,爽的人不到4%,不爽的人大于96%。这就叫有钱任性啊,花
5个亿,让96%的人不爽。没关系,阿里爽就行。
经过这一仗,微信在短短两三年就把住了移动支付的入口。
什么是不爽?
很简单,满足就是“愉悦”,不满足就是“不爽”。
有一堆词来形容不爽的感觉:生气、烦躁、痛苦、厌倦、悲伤、烦恼、茫然等等。本质上,这些不爽的感觉,都是某个点没有被满足。
而做产品,就是通过产品建立与人的关系,通过产品来服务人,评价的本质就是用户是否通过你的服务得到了满足。
因此,满足,以及围绕其的三种情绪——愉悦、舒爽、不爽,是产品中极为核心的概念,能够成为度量产品或人与人关系的刻度。
- 做一个产品,或者用一个产品,自己有没有被满足的感觉?凭此判断,这是个好的产品,还是一个勉强的产品。
- 人与人的交往,是不是懂得彼此的愉悦点,舒爽点与不爽点,如果彼此不懂,又无法给予,这就是一段勉强的关系。
- 此外,还可以借此探索和认识你自己。为什么同一个点上,有人痛苦,有人愉悦?比如乔帮主可以对着PPT练习100次而乐此不彼,自己来上3遍就痛苦不已;比如拾掇屋子对于我的老婆就是一种强迫与折磨,对于我自己却是一种享受与快乐?驱动自己收拾屋子,和乔布斯把一个图标改100遍,其实没什么不同。
所以,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可以将某件事不厌其烦地一直做下去?而这就是上帝给我们初始化的操作系统的密码,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天份所在。在愉悦的地方持续投入,时间久了,就会与众不同。
仍然借梁宁老师的一段话:
- 你吸收谁的营养,你就变成谁。
- 你靠什么满足你,你就会成为它的样子。
- 什么东西持续满足你,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
接下来,继续看看另外两种基础性情绪:愤怒与恐惧。
与愉悦和不爽一样,愤怒和恐惧也是同生的一对感觉,都是来自于边界被侵犯。但是因为个体不同,对侵犯者的体量判断不同,有时是愤怒,有时是恐惧。
比如,猫咪靠撒尿来圈定领地,如果一只猫的领地里来了另外一只猫,它就会愤怒;但如果来的是一只老虎,它就会恐惧。再比如,有人强拆你的房子,你会愤怒,但如果对方是龙卷风,你就会恐惧。
同样,就好比满足是“愉悦”、“舒爽”和“不爽”的内在,恐惧也是“愤怒”的内在。因此,恐惧是一种值得研究的重要情绪。
恐惧会束缚一个人的手脚。一个人面对一件事做出的反应,根本可能并不在于他看没看到事情的本质,或者拥不拥有相关的知识,而是在于恐惧占据了内心, 把他在现有的位置、现有的业务,现有的利益中捆绑的死死的。所以,恐惧的边界在哪里,这个人的边界可能就在哪里。
从人再回到产品,恐惧能带来什么?
痛点。
有很多好的产品,都是抓住了人们的恐惧,让人毫不犹豫地花钱。比如:
- 中国的医疗和教育,是极为庞大的市场,这是抓住了人们对生存的恐惧。
- 为什么医美产品比普通化妆品贵那么多?这是抓住了人们对青春流逝的恐惧。
- 为什么罗辑思维,樊登读书等知识平台越来越火?这是抓住了人们对认知焦虑以至于事业失败的恐惧。
总结了这么多,核心就是在讲:
满足和恐惧这两种情绪的内在动力的意义——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爆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如果做一个只是可以某种程度帮人不再难受,在“爽”和“恐惧”之间无所作为的产品,那就是一个不痛不痒的产品。也许也有人会买单,但绝不会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