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作为班级代表参与了几个本专业老师组成的座谈会。问题由学生上课期间玩手机的现状引入,几名任课老师纷纷抖擞精神,发表看法。
有人建议以提问的方式把握课堂节奏。并将回答效果直接与平时成绩挂钩。私以为此法可行,但不得长久。原因其一在于上课期间提问总不能一直持续,也并无那么多的问题可提,其二在于点同一人回答问题不会重复第二次的课堂潜规则,于是乎某学生洋洋洒洒地答过问题后,便顿感警报永久解除,并立刻转入到无人之境,为所欲为了。
作为习惯了不断摸索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评比竞争力的老师来说,效仿是他们的必要途径。因而有老师提出效法隔壁学校,让学生在进去课堂之前,将手机一律放进讲台上的书袋里。显然这种做法没有关注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现在的学生可谓是各式装备齐全,手机、平板、电纸书、智能手表层出不穷,因此那袋中往往成的的是他们相对不想用的产品。
而我根据自己公选课老师的上课方式提出了利用手机形成师生互动的方法。即老师先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号,然后学生通过公众号留言的方法来回答问题参与互动,并附上学号。此举既省略了传统的点名步骤,又可以将众人的意见一同展示在大屏幕上讨论,还可以对其中的精彩回答进行标注最后纳入到课堂加分名单,可以说是将手机恰到好处地用做了一个实现交流的工具。
当代青年对于手机有着很空洞的使用方式,经常时不时打开滑动,甚至并未摄入任何信息。这是孤独感与无聊感的一种体现,更是追求合群的一种使用方式。因此他们离不开这一手记所赋予的即时通讯、即时娱乐的功能,荧光屁下衬着的往往是一颗不安的心。因此,我不禁发问,如此泛滥的课堂低头现象,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不是真的能吸引学生、接纳学生、走进与填补他们的空洞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