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4日收到了16g+512g版本的M1 Macbook Pro。
在B站简单做了个开箱视频(笔者拍摄水平渣渣,直出没有剪辑):
官翻M1 MacBook Pro 16g 512g版本 到货开箱 20210624
本来在B站开箱视频下评论区写了挺多使用体验心得的,结果不知怎的被B站删了,恼火,所以在此就做下简单总结吧。
硬件
音响是用过的笔记本里感受最好的。
屏幕也是用过的笔记本里色彩最真实、整体最细腻的,手上的一代华为Matebook X Pro的屏幕也不错,但是在整体显示上是苹果的更舒服一点,可能是搭配精美的Mac OS界面带来的整体提升。
键盘是剪刀脚键盘,打起字来触发较轻,在剪刀脚里应该是比较好敲的那种,希望会更加耐用。
触摸板,在Mac OS的搭配下,这个触摸板的体验比win上的要自然顺滑的多,手势支持比较全面,不会给人那种只是偶尔应应急,能用就好的感觉,而是在没有鼠标时也真的愿意主动去用,比如只是浏览下网页或者上上网,不需要很频繁操作屏幕的操作,如果是很精细追求效率的工作,还是比不上鼠标好用的,自己感觉,在方便外接的情况下,还是更加习惯用鼠标。
外接接口比较少,只有两个雷电type-c,一个耳机孔,想要外接键鼠,最好要有个支持雷电type-c的拓展坞。
比较厚,也在店里看过air,air虽然最厚的地方会比pro更厚一点,但是因为前面薄后面厚的原因,看上去还是比较纤薄,整体重量也更轻,pro就前后差不多一样的厚度,平放在桌子上单手比较难直接拿起来,重量也比手上的华为Matebook X Pro更重一点,好处就是带来更持久的续航和更强大的性能以及更低的功耗,这几天,风扇从来没有转过,cpu温度稳定在40度左右徘徊。
Mac的硬件一向都是比较顶级的水准,价格确实比一众windows笔记本贵,但是很棒的音响,顶级的屏幕,搭配Mac OS精美的UI界面,不管是在上网,还是做些创作性质的东西,都会心情舒畅,比较专注,整体体验就会跟win产生截然不同的舒适感,就会给人一种稳定放心物有所值的感觉。
前几天为了搭配这个mac,一直在挑4k显示器,不挑不要紧,对显示器知识了解的越多,越觉得苹果的屏幕真的很顶级,想找到一个和iMac水准类似的显示器屏幕,都十分难,苹果和LG合作推出的LG UltraFine 4K,理论上和mac的匹配度是最好的,无奈官网已经停止销售了,想买都很难买到,只有闲鱼有二手的卖,最后把目标锁定在了戴尔2720Q和明基EW2780U这两个型号上,并最终选择了有光线感应器以及更加护眼功能的明基EW2780U,而这些4k 60hz 10bit色深带有HDR功能的显示器价格也都在三四千左右,所以如果买了mac mini再配台这样的显示器的话真的不如直接选择iMac更加有性价比,还有键盘鼠标或触控板送。
大概因为苹果在硬件品质方面要求高,花高价确实能买到更好的使用体验,以及让人很放心的售后服务,大家才会愿意趋之若鹜吧。
Mac OS
Mac OS我觉得设计的比较好的点在于窗口关闭的时候并不是真正关闭了程序,而是程序还在后台继续运行,这样下次打开的时候就不用等,关机重启的时候也可以选择开机后是否打开还没关闭的程序,开机后就真的都为你打开,恢复到原来关闭前的状态,超低的功耗和稳定的系统甚至都可以一直不关机,这些都是用了就很容易喜欢上的优点。
文件目录
虽然同是unix演化而来,文件目录上和ubuntu等一系Linux发行版还是有点区别,当然和win的磁盘逻辑相比,mac和ubuntu等Linux发行版的目录结构就更有相似之处了。
因为同有/sbin,所以底层的unix命令和Linux上用的是基本上一样的,和win的dos命令区别就很大。
而其他的文件目录就不太一样,比如专门放系统文件的/System、专门放用户目录的/Users(Linux上是/home目录)、放一些外置设备的/Volumes、统一把应用安装在此目录的/Applications、统一放资源库的/Library等,字面上看起来更加容易理解,其他的如放命令脚本的/bin、配置文件的/etc、临时文件的/tmp就和Linux上的差不多了。
所以,如果接触过Linux,Mac的文件管理方式还是比较容易理解。
访达
这相当于win和ubuntu上的文件管理器,但是除了界面比较精致好看之外,个人觉得功能上并没有win或ubuntu上做的那么好用。
要经过一些设置才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大概苹果只想给用户按他给的方式好好用,不用管目录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但是看不到根目录的文件管理器,真的很别扭,作为用户即便很多系统文件不能删,但是要有看到这些所有文件的权力,当然苹果也是给了的。
在默认给的那几个标签上可以右击回到上级目录这样就可以一层层回到根目录,然后把Macintosh HD的磁盘拖到文件管理器侧边栏就可以了,这其实就是根目录。
在显示里把下面这三项全部打开,这样就能看到菜单栏所有功能的全貌了,可以在底边栏的路径那里右击复制路径。
最难以适应的是不能在访达文件夹里直接新建文件,右击只能新建文件夹,在文件夹里还不能右击调出终端,只能返回父级文件夹上右击用终端打开,然后再运行touch命令新建想要的文件,或者打开相应的应用编辑文档后再另存为访达里选中的目录,这样就要来回切换窗口,有的时候就只是想新建一个文件测试一下并不会往里写入什么东西的时候就很恼火。
默认有些文件是隐藏看不见的,可以用command+shift+.来切换显示或隐藏隐藏文件。
在访达-偏好设置-高级里可以勾选显示文件后缀扩展名
快捷键
外接键盘的时候因为Mac键盘和win键盘布局有点不同,键位是差不多的,主要在control、option、command这三个键,在win键盘上分别对应control、alt、win三个键,但是win上这三个键的位置顺序从左到右依次是control、win、alt,所以就很别扭,可以通过更改Mac的系统偏好设置-键盘-修饰键来对应control、option、command这三个键
下面总结了一下用的比较多的系统快捷键:
复制:command+c
剪切:command+x
粘贴:command+v
撤销:command+z
反撤销:command+shift+z
锁屏:control+command+q
f3:打开关闭启动台
f11:回到桌面或撤销回到桌面
command+tab:应用切换(请注意是应用切换,并不是窗口切换,所以要切换窗口必须要打开调度中心,这一点上真的不如win的多窗口管理效率高)
control+上或下:打开或关闭调度中心
control+左或右:切换桌面(Mac没有win上的最大化这个东西,只有全屏或退出全屏的概念,所以点击左上角的“最大化”按钮其实是全屏按钮,会重新打开一个新的桌面显示)
commad+空格:调出聚焦搜索(mac上的搜索是真的好用,win发展了那么多年还做不好搜索不知是什么原因,win上的第三方软件也可以实现这个,据说win11加入了这个功能)
control+空格:切换输入法
command+backspace:删除文件移到废纸篓(外接键盘上直接按delete键没有这个效果,直接按backspace也不能删除文件,这个跟win还是有区别)
command+shift+3:全屏截图(支持圈点编辑)
command+shift+4: 选中区域截图(支持圈点编辑)
command+shift+5:调出全部截图录屏操作页面
option+command+esc:打开运行软件管理窗口,可强制退出选中软件
摸索到的用的最多的快捷键貌似这些就够用了。
外接鼠标问题
外接鼠标的时候滚轮和win的逻辑默认是反的,可以调节自然滚动调过来,但是那样触摸板又会跟着反了,我不觉得苹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大概他们只是不想兼容第三方鼠标,可以下载 Scroll Reverser.app来解决这个问题。
NTFS外置硬盘问题
Mac OS默认支持如图这几个格式:
对NTFS(win下的通用格式)的硬盘默认只能读不能写,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下载mounty这个软件,是免费软件,win下是可以对ExFAT这个格式进行读写的,所以要么下载第三方软件兼容NTFS要么把硬盘格式化成ExFAT这种两个平台都能使用的格式,我明显选择了后者,😂。
时间机器解决方案
可以用Mac OS自带的时间机器.app来把系统自动或手动备份到外置硬盘上,我是专门给2t的外置机械硬盘分出了两个区,一个是Mac OS扩展(日志式)的800G,专门给mac做时间机器备份,另一个分区格式化成ExFAT,用来存储外置数据。
这个800G是怎么得来的呢,大概就是Mac硬盘容量的1.5倍,也就是512*1.5=768,所以分了800G。
分区或格式化硬盘可以使用Mac OS自带的磁盘分区.app来完成,操作都是图形界面,简单直观,这一点比win做的要好不少。
软件
Mac下的软件生态还是够用的,我常用的基本都有(毕竟我常用的连ubuntu都能一定程度上满足我😂),我基本常用的如下软件:
eclipse:java开发工具,intel转义
chrome:浏览器,arm原生
网易云音乐:intel转义
motrix:开源下载软件,全平台支持,intel转义
vscode:前端代码编辑器,arm原生
wps:office套件,全平台支持,arm原生
postman:接口调试测试工具,全平台支持,intel转义
锤子便签:ios软件
draw.io:画流程图软件,开源全平台支持,arm原生
哔哩哔哩:ios软件
微信:intel转义
钉钉:intel转义
迅雷:arm原生
百度网盘:intel转义
dbeaver:数据库连接工具,开源全平台支持,intel转义
syncthing:开源数据同步软件,开源全平台支持,arm原生
上面的锤子便签和哔哩哔哩是在应用商店直接下载的ios版本的应用,在m1上直接就可以跑,这个太方便了。
虚拟机软件除了收费的,开源的虚拟机软件virtualbox还不支持m1,所以还是需要第二台ubuntu机器,ssh连接过去跑微服务比较方便,包管理器方面,跟ubuntu的apt比起来,mac下面真的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homebrew安装成功,但是下载软件有时候会失败,感觉不太稳,不知道是不是我还用不习惯的问题,拿它来开发和用win开发流程上是差不多的,都是本地写代码,ssh远程到linux上跑服务,要是mac是个linux发行版该多好,既有丰富的软件生态,稳定的环境,干净的界面和权限管理,又有和linux生产环境一模一样的环境,期待国产linux发行版快快发展起来吧,美梦希望有能成真的一天😄。
推荐一个可以识别本地安装的软件是arm原生还是intel转义的软件:Silicon Info
其实即便没有这个软件,大概也猜的八九不离十,我总结了一个经验,一般点击图标跳两下以上才出来界面的都是intel转义的,跳一下或者不到一下就出来界面的一般都是arm原生的,m1下跑arm软件,启动速度真的很快。
Mac下的eclipse和win或Linux下的eclipse快捷键的差异
久闻mac下的eclipse超级难用,但也只是听说,说的人多了,自己也差点就信了,同是在eclipse官网下载的最新版,在win或Linux上没觉得难用,怎么到了mac下就都说难用呢,这次体验Mac OS才算是真正找到了答案。
并不是mac下的eclipse缺功能,是多数人难以适应因为mac键盘和win键盘不一样导致的快捷键不一样的问题,当用一个趁手的开发工具高效率的开发代码时,突然一下子哪哪儿个平时用的很溜的快捷键突然都不听话了,也可以想象的出来是能有多崩溃,然后就气急败坏地说,mac下的eclipse真是垃圾,😄,可以理解。
摸索了一上午,总结了一下常用功能的快捷键和win下的做下对比
command+shift+l:显示所有快捷键 win:control+shift+l
复制:command+c win:control+c
粘贴:command+v win:control+v
剪切:command+x win:control+x
保存:command+s win:control+s
全选:command+a win:control+a
撤销:command+z win:control+z
反撤销:command+shift+z win:control+y
搜索:command+f win:control+f
行注释或取消行注释:command+/ win:control+/
块注释:control+command+/ win:control+shift+/
取消块注释:control+command+\ win:control+shift+\
全局搜索:control+h win: control+h
移动行:option+上下方向 win: alt + 上下方向
打开源文件(open resource): command+shift+r win:control+shift+r
格式化当前代码:command+shift+f win:control+shift+f
导入包:command+shift+o win:control+shift+o
除快捷键之外的图形界面设置就基本差别不大了。
总结
适应Mac OS对于我来说还算快的,我还记得第一次尝试用Linux平台的时候大概在15年用ubuntu时,那种干啥都要抓狂的感觉,搞半天甚至连个输入法都搞不定,那时候对计算机了解的不够深入,而现在已经是轻车熟路的老司机了,只要从思想上理解了整个系统架构,用什么系统便都能随心所欲,而Mac OS除去设计上跟我们最早接触的win不一样之外,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最大的挑战我觉得是在键盘和快捷键上,毕竟大家第一次接触的操作系统就是win,win几乎就成了电脑的代名词。
但是界面清爽美观,动画流畅,系统干净,软件和硬件适配的好,再加上m1芯片功耗低,不发热,续航强,用起来就很舒心,在这个系统上做事情相信还是更加赏心悦目的,这大概就是很多人用了mac就很容易喜欢上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