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角度来看,稳定的情绪+合理的表达,就足以维持一段良好的沟通关系,任何关系都离不开沟通。不夸张地说,会沟通,就会爱人。但很可惜,很多时候,人们都是在无效沟通,因为不是在表达愤怒,而是在愤怒地表达。
一旦愤怒地表达,会让对方很痛苦,也让一段关系开始变得格外困难。对于原生家庭来说,尤为如此。
比利时女作家阿梅丽·诺冬在访谈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象征性地,从心理上弑父或弑母。”
如果这句话是从一个原生家庭不好,和父母关系很差的人嘴里说出来的话,那大概率不会引起我的思考。之所以让我觉得有思考的必要,是因为诺冬与自己的父母关系非常和谐,甚至可以说达到了深爱的地步。我想她之所以说出这句话,不是以一位受原生家庭创伤的受害者的角度,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表达这样的观点。前者局限于一段关系的“场内”,视角离创伤更近;后者处于一段关系的“场外”,有足够的空间来拉开与创伤的距离。
在她的其中一部小说里(因为涉及论文内容,且国内也没有译本,因此不透露书名了),把两位主人公的背景进行了完全地对立:一个深爱着自己的父母,一个与自己的父母关系很糟。一个在现实世界里总是被遗忘,一个受父亲影响被现实世界完全孤立不懂得什么是现实。虽然他们的背景不同,接受的爱的程度也不一样,但他们都有着一个相同点:那就是青春期危机,明晰化地说,就是孤独及融入现实社会的不安。
文本的最后,饱受父母关爱的主人公在现实里依旧很平凡,但也没有什么太大出入,反而和父母关系很糟的那位主人公,选择了一种极端地方式结束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回过头来,再看诺冬的那句话,似乎有点明白她的意思了。
她所说地”象征性地,从心理上弑父或弑母”,不在于这种恐怖的行为,而是意指孩子“主体性的生成”,也就是自我。
当自我没有生成的时候,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是对抗与施压,这种施压有可能在成年之后被淡忘,也有可能意识不到这种施压,只是作为孩子的个体不断在这种压力下被阻碍生成,于是最终带上父母的影子。
和父母的关系,就是未来和社会的关系,和伴侣的关系。你的爱人方式,决定了你周围的小世界。
我真的很不喜欢谈”原生家庭“这四个字,因为每次提起这个词就让人联想到创伤。创伤是不可避免的,我也见到过一些拥有父母无条件关爱的孩子性格中也有很大的问题,我所思考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创伤,这种创伤是怎样形成的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去修补和改善,或者有意识地避免呢?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答案。诺冬在访谈里给出了她的答案。而我通过阅读她的作品,认为,所谓的原生家庭的”创伤“,从形式上来看,是一种”暴力的沟通“,主要表现为“你一定要听话”、“我说啥你做啥”等语言表达形式,从内容上看,它转化为一种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对主体人格话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最难以修补的。在成年后,这些暴力会体现在情绪中,造成情绪不稳定的表现。
一直以来觉得一个人最理想的表现,就是对自己温柔,对他者也温柔。每个人都希望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但是个体的生成,需要在步入社会以前,先在家庭这个单位中生成。
爱人需要先有自我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当可预见性到了近乎顽固、僵化的程度时,甚至可能引导父母走上紧张、不快乐的道路。有些父母却依然坚持这种顽固与僵化的...
- 要想影响别人,首先你需要先有一个强大的自我认知和磁场。 所以,综合了众多需求和建议,我要给大家推荐一份关于“如何提...
- 常听小学生中学生家长朋友最多的苦恼来自于,孩子不自律: 不主动做作业,不主动看书,不坚持运动,放不下手机…… 我的...
- 有个朋友告诉我,说她意识到钱的重要性,是在结婚有了孩子后。 听起来很晚。在此之前,她从不存钱,也不会关心一份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