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天都是无忧无虑的,从早上可以一直玩到晚。那时对时间的概念就是怎么天又黑了,怎么又要睡觉了。唯一感觉时间慢长是在等下班晚归的老爸时,感觉时间变得好长好长,心想老爸怎么还不回来。
长大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忙忙碌碌,那时感觉时间怎么都不够用,总是有做不完的事。只有生病的时候,一个人静静的躺在床上才想到时间也可以就这样慢下来。
其实每个人理解时间的角度都不一样。上天很公平,每天都给我们一样的时间,都是24小时。但在相同的时间里,每个人的过法又不一样,做的事不一样,效率自然不一样。因而,每个人的人生也就不一样。对于时间,我们是否应该细细的思考?不敢说这种思索一定有意义,但至少会对时间本身会有更深的认识,回顾我们的人生时,从时间的角度去观察过去的事、过去的人,你会有不一样的感悟,细想想这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其实已经有人这么做,日本作家久我胜利在他的新书《无论如何都想告诉你的时间杂学》(以下简称时间杂学)里,就把人们对时间的困惑总结了一下,并从哲学的角度、科学的角度诠释了时间。真要把时间讲清楚并不容易,爱因斯坦、霍金对时间的阐述不是每个人都看得懂。而作为一名资深的科普编辑,久我胜利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一主题有更深的理解,而且他“让复杂的难题变得简单有趣”这一人生信条始终贯穿全书,让《时间杂学》的阅读变得轻松愉快。
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的有意思,全书由5个大问题46个小问题组成,久我胜利从人们对时间的感知、科学家们对时间研究理解、时间中包含的哲学以及人类对时间的种种假设和幻想这几个大的方面对时间的本质逐一的剖解。当时他把这些问题分解成很多的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又是相对独立的,每个小问题构成一个小章节,并能在该章节内对问题做出完美的解释。《时间杂学》这样的布局方式很是精妙,让一本科普类的图书读起来变得有趣多了。
由此,我也顽皮一下,打破一般写书评的方式,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阅读体验,或许这样也会让本文变得有意思。
对时间的认识源于人类对自身环境的思考,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我们难免会去思考一些人生问题,比如:
什么时候开始思考生死?
越老越是无法回避生死问题。年经时偶尔会想到死,但总不敢去深究,那时感觉一辈子还长。但年纪越大,体力脑力的下降随之而来,你会感觉力不从心,会不自觉的去想时间已经不太多啦。对于时间有了紧迫感。
开始思考生死,已经表示你对时间有了一种严肃感,这种思考不一定要有答案,但思考的过程已经有了很深的意义。
一天,有时为什么会这么长?
我们对时间的概念最初来源于每天的日出日落,之后有了日历、有了时钟,慢慢的时间对我们来说变成了数字,我们常感叹,又过了一年了,又过了一天了。这恰好是把时间化做了数字。
有时,最直接感觉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感受。又长个了,越来越走不动了。感叹的是成长或衰老,其实中是从身体上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
当你觉得无聊时,时间会变长;当你正在痛苦之中,时间会变长;当你觉得好玩时,时间会变短;当你心情愉快时,时间会变短。、
有时觉得一年一下子就过去了,之所以会如此,也许是一年中值得回忆的事太少,每天都在重复的事务中消耗着。这样的一年过了我们甚至没什么感觉。
《时间杂学》中这样的问题很多,也很有趣,在一个个问题的讨论中我们对身边的时间问题有了更多思考。当这种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我们不禁会想:
时间和哲学有什么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就是联系现在和过去的数字。”
黑格尔说:“时间是理念外化存在的否定形式。”
柏格森说:“时间即绵延,它永远处于变动之中,只是有生命、有意识的人才能领会到。”
上学时老师跟我们讲时间可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赵本山也用小品畅想过过去、现在和将来。
有时我们想,如果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没有人、没有地球、没有宇宙,什么都没,那还有时间吗?如果什么都没有了时间也没有了,那么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因为“我们”的存在才有的时间,还是时间的存在才有了我们?
很哲学的问题吧,《时间杂学》里有他的答案哟,有空去看看,从哲学角度思考时间增加了对时间理解的深度。
时间和科学有什么关系?
时间问题,最终还是从科学的角度诠释要好一点,《时间杂学》中更多的篇幅还是在讲时间中的科学。人体的时钟,相对论中谈谈时间是否可逆转?“浦岛效应”引发的思考。
再形而上一点,谈一谈宇宙的年龄,地球的年龄。追述到时间的起源,世界的起源。
《时间杂学》并不指望把时间讲透,但它把时间相关的知识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把复杂的变得简单,把深邃的变得透明,把枯燥的变得有趣。我想这就是作者久我胜利想撰写本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