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所有的妈妈都爱孩子,因为孩子是爸妈爱的结晶。尤其是妈妈,十月怀胎的守护,一朝分娩的痛苦,嗷嗷待哺的辛劳,倾其所有的付出……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源于对孩子的爱。不管孩子多大,有妈妈在,关爱就在。今天是母亲节,一大早,我坐车回家看妈妈。吃午饭的时候,妈妈一边说自己爱吃我买的牛肉,一边把她碗里的肉往我碗里夹,我本想阻止妈妈,但看到妈妈满足的样子,我欣然接受她表达爱的方式。在妈妈眼里,40岁的我还像一个馋嘴的孩子。
然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爱妈妈。一方面是妈妈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告诉孩子妈妈不需要爱。在生活中,妈妈一味地付出,而不接受孩子对自己的爱,这样孩子爱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另一方面是因为妈妈的爱孩子没有感受到,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唠叨、是约束、是惩罚,以至于产生了讨厌,甚至是恨。
一个九年级男孩,因不想上学,在妈妈的说服下来到我的咨询室,妈妈是希望我能劝说孩子好好学习。因为妈妈认为虽然家里不富裕,但孩子要什么买什么,一身名牌,一日三餐,洗衣做饭都由妈妈照应,孩子只需要安心学习,于是孩子就不该不好好学习。当孩子与我敞开心扉讲述他因爸妈闹离婚而内心的孤独、压抑、无奈,孩子说自己一辈子都不会结婚,恨爸爸妈妈,虽然自己知道他们的事与自己没有关系,但是自己还是无心学习。我对孩子的理解,孩子感受到了,孩子说:“谢谢你老师,你共情到我了,这是其他任何人都给不到我的感觉。”听到孩子这么说,我很感动。虽然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共情是我要有的基本能力,但孩子的话还是打动了我。我深深地理解到不是孩子不学习,是孩子不能好好学习呀。爸妈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孩子内心的需求又有谁知道?谁理解?又能对谁说?所以,孩子的恨就可以理解了吧。然而妈妈并不知道孩子是因为恨她而不学习,妈妈能接受这个事实么?
其实,爱与恨交织的母子情怀是很多人生活的真实情况。
再来看一个三岁孩子与妈妈的对话:
妈妈说:“孩子,当你还是一个小宝宝的时候,你没有牙齿,甚至抬不起头来,你必须吃妈妈的奶才能够存活下来,所以,你离不开妈妈,妈妈也离不开你,我们就像一个人。现在你长大了,你可以自己吃饭、吃菜、吃巧克力、吃棒棒糖,你有很多玩具和小朋友陪伴你,你可以奔跑,甚至跳跃,我看到你玩得很开心,我也要去专心工作了。”
孩子说:“妈妈,你工作的时候,还有爸爸、爷爷、奶奶陪我呢!”
妈妈说“宝贝,工作对妈妈很重要,就好像巧克力、棒棒糖、玩具和小朋友对你一样的重要,如果你不能让妈妈安心去工作,妈妈也会恨你。”
孩子:“妈妈,你去工作不陪我,我也可以恨你。”
妈妈:“是的,宝贝!你可以恨妈妈,但是你爱妈妈总是多一点,就好像妈妈对你的爱永远多过恨。”
孩子说:“妈妈,我爱你!”
妈妈说:“宝贝,妈妈也永远爱你”
是的,妈妈和儿女之间可以有恨,但爱永远多过恨!关于这一点,每一位妈妈都需要在孩子最早期植入孩子的无意识中。这样孩子无论未来经历什么,妈妈的爱,都会成为他们成长的动力。所以,智慧的妈妈要会爱,要会接受爱,也要允许孩子有爱恨交织的情怀。
作者简介:热爱和践行心理学的语文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常用沙盘,意象对话,催眠,移空技术和绘画等技术融合进行心理咨询。擅长对青少年的厌学,亲子关系,婚姻家庭等心理咨询和帮助。沙盘作文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