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习惯,经由日日夜夜的练习而成。改变一个行为和习惯,更加是日复一日强化➕练习,才形成。所以,美乐家园的成长方式,看似缓慢,成果又是显著的。
今天是儿童家塾班的日子
中午,助教帮三岁淑馨系围裙,准备吃饭。淑馨说,我渴了,我要喝水。助教急忙放下围裙,到厨房找淑馨的水杯去拿水。这时,听到淑馨大声说:我要喝水,你们怎么还不给我拿水!
此时,助教匆匆跑过来把水递给了淑馨。
下午的助教总结会议,姬老师带领大家总结。当听到淑馨大喊:我要喝水,你们怎么还不给我拿水!时,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孩子没礼貌,公共场合大喊大叫。或许我们会觉得,正在去拿水呢,怎么就不能等待下呢。再或者,听到孩子的指令后,我们没有其他感受,只是觉得赶紧给孩子拿水是第一位。
姬老师再次重复了淑馨的话:淑馨说,我要喝水,你们怎么还不给我拿水!
此时的助教团队伙伴们,恍然从迷雾中走出。原来,淑馨第一次说 要喝水。当她看到没有人回应时,又再一次大声说,要喝水,怎么还不给我拿水!
原来,助教听到淑馨的呼喊声后直接去拿了,没有告诉淑馨说去拿水,所以 淑馨什么都不知道。
原来,这是一场误会。正确的方法,当淑馨说要喝水时,助教可以轻轻的和淑馨说:我现在去拿水,你可以等待一下么?便陪伴了孩子等待的能力。
然而,就通过淑馨的一句话,看到了孩子最本质的状态和语言表达的模式。这就是儿童家塾班里的 观察,我们用大量的时间来观察,观察自己、观察环境、观察。通过观察,捕捉成长点,再进行正确的陪伴、修正和练习。
这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模样。越是你最不在意的,反而会成长你最需要成长的。
就比如生活中的自己。
前几天,在家里包了包子,吃饭的时候,小小只吃馅不吃皮,用筷子把皮捣烂掏出馅吃掉,剩下皮在盘子里。爸爸看到后,很生气,说:你怎么有这个毛病!
还是前几天,公开课结束后,有位学员问我:什么是正知,就比如,平常在一个环境里只有家人的时候,会对孩子比较放松,比如他在沙发上蹦来蹦去,比如他坐在地上玩耍。可是当有客人的时候,我希望他规规矩矩的。可他总是做不到。
什么是正知。
你就是你孩子的正知,你孩子所处的环境就是他的正知。当允许他在你面前随便,在他人面前不要随便的时候,会发现他很难做到。孩子们天性善良,身心灵合一,他无法做到 台前一套 台后另一套,所以他总是呈现出台前台后都是一套的行为。唯有经历了长期训化的孩子,才开始台前台后不一样。
就像小小、淑馨一样。她们目前还无法做到,在这个环境大喊大叫,在另一环境不大喊大叫的能力。当然,大喊大叫、只吃馅不吃皮,这都不是好的行为和习惯,只是在过往的生活习惯中,形成了这样的模式。
而正知的陪伴是。口渴了,我应该如何正确的表达。坐沙发时,明白沙发的真正用途是用来坐的。吃包子的时候,正确吃包子的方法是什么。
生活中的我们,用了太多的语言和时间,来表达与事情无关的内容。所以,模糊的陪伴占据了大部分生活。听不懂孩子在说什么,看不清孩子种种行为的背后。
就像助教去拿水一样。当孩子说,口渴了。二话不说,立刻去拿了水。何尝不是和大喊大叫的孩子一样,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非把自己抽离成陪伴者的角色去做事。就像当孩子说,不吃皮只吃馅。身边的大人立刻把皮吃了,馅留下。当孩子对自己说,我想吃你碗里的饭。自己就立刻把碗里的饭拨给孩子。错误的方法,错失了真正的陪伴。
三岁的淑馨、三十岁的自己、四十岁的助教,无论年龄大小,行为背后的真相却惊人的一致。看不到真相,修身正己很难,看到真相,多少年龄来修正都不晚。这也是我们乐此不彼的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最重要原因,为了我们、我们的孩子身上多一些素质、教养,多一些正知、正念。
我们的助教们,每一天在明乐家塾班,就在这样用以事见人、以行见心的陪伴方式,去看见自己、了解自己的阶段,用正确的方法 修身正己。通过日复一日的看见、修正,实现有朝一日的真正的 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