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盘”来指代这个不断摩挲器物的动作?《说文解字》中有详细解释:“盘为承水器,以匜沃水,以盘承之,古者晨必洒手,日日皆然,引申为日日新”。因此“盘”用在文玩的术语里,更多的是指玩友与手串不断交流,达到日日为新的状态。
理论上说,人的双手在盘玩器物的过程中,起到了类似砂纸的打磨抛光作用,并且不会出现过度打磨,也不会对器物造成物理性的伤害。在这一点上,砂纸、角磨机、以及各类化学酸类等所谓现代化的快速手段,都不及双手盘玩对器物的改变来得生动、自然。盘玩时间久了,器物表面逐渐会生成半透明质感的氧化层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包浆,在不经意间重新塑造了器物的形象,使其更为顺手合心,温润喜人。
包浆可以由土埋水浸造成,而文玩的包浆则是在盘玩之后留下的岁月痕迹——它沉着冷静、中庸和谐,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时光感,新物件刺眼的贼光与之不可同日而语。有体量感的石器、瓷器、木器、铜器、牙角等容易形成包浆,连书画碑拓这些薄如蝉翼的纸绢制品,在内行人眼里也统统都有包浆。几乎所有中国传统的收藏品都可以盘玩,然后形成带有特殊记忆的淡淡光泽。这个难得的表面皮壳,非长年累月不能形成——按器物而异,生成包浆分别需要数年、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因此从包浆程度,不仅可以大概看出器物的年代,还能够感受到盘玩者喜爱的温度。
一件器物实际的完成不是在工匠的手里,而是在以后更长时间里盘玩者的手中,大自然和伟大的工匠,提供了一个可以被盘玩者不断赋予情感的载体。而文化,就是在这样不断赋予情感的过程中薪火相传......
关注"小辛爱盘串",每天学点文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