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是用简明扼要的词语或短句帮助我们培养习惯、增加期望行为的一种工具。标语、口号、名言、警句、誓言、承诺等都属于提示。
中国最有名的提示要数鲁迅先生课桌上的那个“早”字。后来有无数学生效仿先生在课桌上刻字,希望借此约束自己培养某种行为习惯。然而这其中的大部分除了毁坏公物之外几乎没有收到任何其他效果。
这不是说只有鲁迅那样的大师才能运用提示培养习惯,而我们普通人就用不了。不是这样的,工具人人能用,有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关键看怎么用。提示是一种结果导向的工具,就是说使用它的时候先看你要达到什么结果,再根据你想要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提示策略。如果你把它写在天上,让全世界都能看到,结果睡一觉就忘了,第二天该怎样还怎样,那这个提示就糟糕透了;而如果你只是心里默念几次,结果你就记住了,以后就照着做,那么这个看似简单的提示真是再好不过了。
所以像“再吸烟剁手”这种提示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因为你根本做不到。当然也有能做到的狠人,比如金庸先生笔下的“九指神丐”洪七公,就因为贪吃误事结果自断一指,然而依然没有用,还是让黄蓉用美食诱惑着把看家本事都教了出去。
人在发宏愿、立誓言的时候和平常生活中遇到相应问题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发宏愿的时候都是我们对问题理解最深刻,感受最强烈的时候,我们的言行是受主观意识控制的。而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是种高度集中注意的主观状态,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是按照过去的习惯自然发生的,这时候我们主要受潜意识的支配。提示作用就在于帮助我们在平时生活中也有发宏愿时候的认识。它是一把钥匙,帮我们在平时的无意识生活中打开我们的主观意识,从而让我们的主观意识发挥作用,调整自己的行为。
所以把“再抽烟剁手”改为“再抽一颗烟就狠狠地扇自己一巴掌”,并且当时就抽几支,然后抽自己几巴掌,做个最基本的练习。然后再把它写到脸上,这样任何见到你吸烟的人,以及他们对你脸上写的这些句子的议论和调侃,都会帮助你再下一次想抽烟的时候意识到“这根烟不能抽”。而每一次不慎抽了一支烟之后,那一巴掌带来的切实的肉体上的疼痛和别人用奇怪的眼神看你而产生的巨大的社交压力,都会帮你下一次想抽烟的时候意识到“这烟我不能抽”。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提示的真正内涵——任何帮助我们在日常的无意识生活中打开主观意识的东西都属于提示。它有两部分组成,第一,在我们主动思考——也就是“发宏愿”——的时候,我们能把问题搞明白,知道应该怎么做;第二,我们找到一个东西帮助我们,在没“发宏愿”而又面对相应问题的时候也进入“发宏愿”的状态。
几个月前,我认识到提示的重要性的时候,在书桌上和墙上贴了很多便条,每天也在胳膊上写一些提示。后来换了一个环境我就没写了,结果状态明显差很多。现在我意识到这点,打算继续使用提示,故作此篇,与诸君共勉。
“手上,衣服上,朋友圈,所有显眼的地方都是提示的好去处,甚至脸上。”——我最开始用提示的时候的一句提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