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他乡,总是会特别想念家乡的食物。像热干面和包粑,我从小吃到大的东西,家乡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买到,可是出了湖北省,就吃不到了。昨天文字里写到热干面,就有几个简友老乡评论说喜欢吃。
大概我怀孕时待在老家吃了不少热干面,如今就连儿子也非常喜欢吃。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网上买一箱,当然,想吃到家乡那种味道是不可能的了,只能退而求其次,降低一下要求了。
但是我时常想吃的包粑,却不可能买到。我尤其怀念奶奶在土灶上做的包粑。前几年,每次我一回去,妈妈就会把面粉和菜准备好,带回老家,中午就能吃到焦黄香脆的包粑了。爷爷在灶旁烧火,奶奶一边包一边快速翻动着锅里炕着的包粑。
一旦哪一个已经熟了,她就会夹起来给我,我说等都熟了大家一起吃。奶奶坚持要给我,说我难得回去,一定得吃第一个。我便伸手接,奶奶提醒道:“烫!”得拿张纸包着才不会烫到手,看上去不冒一丝热气的包粑,温度却是非常高的。
现在想吃包粑只能自己动手做了,自从学会和面后,我就很想尝试一下。正好昨天买了胡萝卜和肉,面粉也有,奶奶做的包粑多是胡萝卜馅的,我的第一次尝试,就也做这个馅吧!
首先是和面,似乎面和好后要放在一边醒一会儿,这一步对我来说已经没什么难度了。然后切肉,肥瘦分开,家里没人吃肥肉,就用来炼油炒胡萝卜,胡萝卜只有用猪油炒才香。胡萝卜丝一定要细,得用刮皮刀上的细孔刨才行。
记得以前奶奶的包粑里肥肉瘦肉都有,因为害怕一口咬到油腻腻的肥肉,我总是要先偷偷掀开面皮看一下,有肥肉就偷偷丢给一边觅食的鸡们。
材料准备好后,把瘦肉和胡萝卜丝一起炒熟,这就是包粑里面的馅了。对我来说最难的一步来了——把馅包进面团里,压成饼状。缺少擀面杖,我只好一切凭感觉进行了。从和好的面团上揪下一小团,用手按压平整,夹一大筷子馅放上去,再把边角揪起包住,我用的是之前包包子的方法。
再把这包子形状改造成大大圆圆的饼的形状,一开始我用力一压,几处面团薄弱的地方立马被压破了,里面的馅迫不及待地跑了出来。我只得揪面团来修补,前两个包粑被我补得像过去穷人穿的衣服。后面几个稍微好点,我吸取教训,轻轻地按压,绕过薄弱的地方,重点压面团厚的地方,总算做出了完整的,不用再修修补补了。
我松了一口气,一看时间已经一点钟了,赶紧开火把锅烧热,再把包好的包粑放进锅里。手里还在包着,后面几个我包得越来越小了,因为发现小的比较容易按压,按压得薄一点,熟得快,而且更焦脆,我喜欢吃焦一点的。包完一看,前后包的形成了鲜明对比,先包的又大又厚,放在锅里炕一会儿,中间快糊了,边上还是生面。后面包得又小又薄,就避免了之前的问题。耶!我差不多已经完全get了制作包粑的诀窍。
中午我跟老公一人吃了一个大包粑,差不多就饱了。晚上我做了一个紫菜蛋汤,热了几个小包粑,儿子拿在手里吃时,学生看到了也要吃,给她尝了一个,她直夸好吃。儿子吃完一个还要,说:“太好吃了!妈妈你长大了要做一个厨师吗?”怕他吃多了,我没再给他,答应明天再给他做。
虽然做包粑过程比较繁琐,做起来费时费力,但第一次做能成这样,我已经非常满足非常开心了,以后不用一味怀念而又吃不到包粑了,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