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蔡康永的情商课,知道了一个词,“情绪颗粒度”。
情绪颗粒度粗糙就是说这个人神经比较大条,判断情绪很简单很武断。比如TA看到别人流眼泪,就认为是难过;看到别人皱眉头,就是在不高兴,等等。
情绪颗粒度细致的人就很懂得分辨不同的情绪,比如TA能看出来别人流眼泪是因为难过,还是因为感动,还是因为惆怅,等等。
就是在这个课程里,我还知道了一个德国作家,约翰凯尼格,他编写了一本关于悲伤的词典,里面有8000种形容不同种类的悲伤的词汇。我曾经在左手书里抄写过这一段: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不可能像悲伤词典这样,拥有8000个词汇来描述不同种类的悲伤。但我们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们的情绪颗粒度,如果我们的情绪颗粒度越来越细致,当我们情绪出现时,就能够比较容易发现情绪后面真正的原因。
比如,当别人对我说:“你最近气色不好,不如上次见面漂亮了。”我会有不高兴的感觉。但是,这个“不高兴”只是一个笼统的情绪词语,如果我对情绪的关注止步于此,只觉察到自己不高兴、不喜欢听到这种话,那我就是一个情绪颗粒度粗糙的人,陷在自己的负面情绪里,我会埋怨说话的人,但对自己为什么不高兴却糊涂得很。
而如果我的情绪颗粒度细致一些,我会认真地分析自己不高兴的点在哪里,我为什么不高兴。
我会发现,我认为的“不高兴”的感觉里有担心有恐惧。这句话中让我介意的是“气色不好”,而不是“不漂亮”。对自己的外貌,我有理智而客观的认定,别人的评价很难影响到我。但“气色不好”,让我对自己的健康有了担心——人到中年,尤其在意健康问题。所以我才会对别人说我“气色不好”时,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原来我的不高兴,是对自己健康的担心。
再比如,我上学的时候和朋友出去玩,忘了时间,快半夜了才回家。当我忐忑不安地进了家门,发现家里的灯还亮着,妈妈坐在客厅里,看到我就是劈头盖脸地责备:“你还知道回家啊?!你看看都几点了,爸妈跟你说的话你都当耳旁风了!”
小时候的我,情绪感受度很低,听到妈妈这样的话,只感受到了她的愤怒。以后我再没有过很晚才回家,是因为妈妈的愤怒让我害怕,而这种害怕,让我和妈妈有了隔阂。
但是当我的情绪颗粒度越来越细致之后,我才看到妈妈愤怒情绪背后的内容:她在担心我的安全,她害怕我出事。我才感受到,妈妈对我严格的管教后面,是母亲对孩子的爱。
一个情绪颗粒度粗糙的人,是一个模糊的人,TA不清楚自己为什么高兴、为什么难过,也不清楚别人和TA相处的时候为什么高兴、为什么难过。TA在情绪来临的时候,只会一味被情绪左右,却搞不清楚情绪产生的原因,自然也不懂得如何恰当地处理情绪。
一个情绪颗粒度细致的人,能看清楚情绪发生背后的原因,知道自己真正在意的事情,也懂得别人在意的事情。TA不会被情绪困扰,能够和自己的情绪好好地相处,也能够和别人的情绪好好相处。
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情绪颗粒度细致的人,都能和情绪好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