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3年3月31日,一季度结束。
此刻,2023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感叹时光的匆匆,却在这条时间的轨线上没有留下多少痕迹,似乎去回忆的时候,是一种碌碌无为的挫败感。每当以结束的视角去看待时间这个维度,都在寻找自我价值,但很少有人从开始的视角去看待一段时间上自己怎么去创造价值,哪怕是这个价值仅限于自己。这也就看出,我们其实更愿意接受摆在眼前的现实,而不愿意去想未知不确定的东西,或许,这就是我们内心深处惰性难以去除的原因。
提到“碌碌无为”,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俞敏洪老师邀请作家王笛的一次座谈,其中,提到了王笛老师《碌碌有为》这本书,这反常的书名背后必定隐藏着不同寻常的观点。王笛老师解释到,从人类发展的历程来看,那些无所作为的人推动着整个人类的进程,大的世界变革涌现出来的人物相对于整个人类寥寥无几,变革之后的回归,依然是人类依靠那些普通生活的人,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延续人类发展的进程,碌碌有为也由此而来。我们只关注到了每一次变革对世界的推动,但是忽略了推动世界所依赖的载体是人类自己本身。
从当下往回看历史,我们能够清晰的知道更替了多少个朝代,换了几任帝王,但是我们一定无法知晓朝代更替过程中来来去去的人数。正如我们自身回顾过去一样,我们清晰知道出生、上学、毕业、结婚、生子等具体的时间,但我们无法清晰描述过去时间中某一分钟我们具体在做的事情,也许无足轻重,但是不可或缺。
我们听到太多的以终为始,去描绘那个未来可能实现或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然后将当下到未来的一段时间进行规划,直到分解到每周、每天甚至每时,随着一天一天接近结束的那个时间,压迫感也就随之而来,直到结束的那天,彻底怀疑自己。
“以终为始”并不是不对,我觉得这只是一个目标的设定,然后进行目标分解,而完成目标的基底是我们内心的自驱力,这是我们开始一件事情的初衷。目标分解成落地的步骤,并不足以实现目标,只有自驱力的驱使,走扎实每一步,才有可能实现目标,或者接近目标,即是没有达成,也会有其他的收获。
我们生活在时间维度,你可以定义当下的时间点,但定义不了未来的时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