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为了传播基因,我们要做像吃饭、生孩子、竞争、获得声望等等事情,但人是有思想的,有的人对传播基因不感兴趣,只想去看看大自然,体验岁月静好等等,自然选择怎么才能让我们“乐意”去做上面说的这些事情呢? 自然选择给我们的心理做了三个设定。
第一,完成上面那些事,你能获得快乐,比如吃饭和谈恋爱都能让人愉悦。
第二,快乐是短暂的,它不能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如果我们只做一次,就能获得持续的、长久的快乐,那就没有动力去做第二次了。所以,自然选择希望你重复去做—些事情。
第三,对于前面这两个事实,大脑应该专注于第一点,而忽略第二点。如果大脑明确意识到“快乐是短暂的”,它可能就会放弃追求快乐,开始怀疑人生。
也就是说,自然选择根本不在乎我们是否快乐,它只是把快乐当作诱饵,来使我们完成基因传播的目标。
从基因传播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好事, 但对个人来说,这个局面非常可悲,我们在做某个事情之前,觉得做这件事会有多么快乐,可是真正做了之后,又感觉到很空虚,人的一生永远在追求,偶尔得到了,也只是短暂的快乐,你永远都不会真正满足,所谓快乐,其实是个错觉,这就是佛学中说的“苦”。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各种情绪其实是自然选择对我们思想的编码,让我们能对外部的环境做出一个“好坏”判断。如果做这件事对传播基因有利,你就感到快乐,你下次就还会这么做,就“贪”,如果做这件事对传播基因有害,你就感到痛苦难受,你下次就不这么做了,就“嗔”。而这些编码,是可能出错的,比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了生存对高糖高脂肪的追求是好的表现,但是现在物质丰富的时代还在追求那就是错误的表现,又比如原始社会大家都是熟人,你给人的印象非常重要,被人看不起的滋味很难受。但今天我们更多的是面对陌生人,其实大多数人根本不在乎你是什么人,可是我们仍然特别关注自己给别人的印象。我们整天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其实都是瞎担心。因为进化设定我们的各种情绪并不能反映真实世界,所以烦恼都是虚幻的东西,烦恼可能是“空”的。
我们对事物的评判都是先入为主的各种感触,主观带着有色眼镜的,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色”的世界,“色”会影响我们对真实世界的体验,只有自我修行到“无色”的状态才会感觉世界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