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总免不了遇到些“无巧不成书”的事,随手记下,渐渐多了,就单独建立一个文件夹,名曰“神奇的感应”。近来在美国人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看到,他把此类神奇的感应事件看作是“上帝的恩典”,终于体会到“无独有偶”,也终于多少有点“知其所以然”了。下面先把自己的随记贴上(附上日期,以示不诬),然后附上《少有人走的路》中的事例和解说。前者遇到后者,也是一种“上帝的恩典”吧!
(一)仙人指路
2008年暑期留守扬大,同学电话过来吩咐帮其妹妹到维扬区教育局提交份材料,随即在地图上找到教育局的方位,大概与维扬区政府同街而相距不远。次日上午,只记了大概路线和方向就骑车出发了,然而行至将要到达的一个十字路口时却迟疑起来,是哪一方向来?是在这个路口拐吗?正疑虑间,这时出奇了。身边同样骑车的一个年轻妈妈,后座上接了刚下学的幼儿园孩子,妈妈在等候红绿灯的间隙里指导孩子认识起周围事物来,“区政府在哪边?”孩子小手往东一指“那边”……说者无心,听者会意欣然。绿灯亮起,我即驱车往东……此事之奇,至今犹记如新!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七日
(二)神奇的《周易》
今天在《周易》里面找两条资料(谦卦和蒙卦),竟然顺手一翻得一条,再顺手一翻又得一条,得来全不费功夫,神了!我想主要是《周易》这书厉害吧,读它的人往往都会如有神助!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三)神奇的第六感
下午埋头苦看《人力资源管理》,刚才起身伸伸懒腰,不自觉走向阳台,心里忽然闪过一念:“校车每天大概就是这个时候从这儿路过吧!”还没等这念头完全闪过,透过玻璃只见我们的两辆校车一红一白鱼贯而过,不由惊叹:“这不就是心想事成嘛!俄滴神啊!”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七日17:30
(四)上帝的恩典
[美]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我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意外发现的有价值或令人喜爱的事物”是上天恩典的表现之一,这样的恩典是我们所有人都能触及的,只不过有的人能够把握,有的人却让机会白白溜走。……五个月以前,我曾在一座小镇里安排了两次接诊,中间有两个小时的空闲时间。为了打发这段时间,我给住在那里的一个同事打了电话,问他是否可以让我在他家里写作,完成本书第一部分的修订。我在他家里见到了他的妻子——一个性格内向而冷淡的女人。她一向对我爱搭不理,有时甚至怀有敌意。我们尴尬地交谈了大约5分钟。在我们短暂的交谈中,她提起了我正在写的书,问我写的是哪方面的内容。我告诉她这本书是关于心智成熟的,除此以外并没有说得更多。交谈过后,我坐在书房里开始工作。过了不到半个小时,我就陷入了困境。我写的关于责任感的内容,完全无法让我满意。显然,我必须深入而详尽地叙述,才能够使观点更有意义。不过我感觉到,冗长的论述可能会影响整个内容的流畅性。从另一方面说,我又不想删去全部内容,因为某些观点的论述是必要的。我犹豫不决,苦苦思考了一个多小时,不知道该怎么进行下去,心情也越来越沮丧。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让我感到很无助。就在这时,同事的妻子悄悄地走进了书房,她显得腼腆而犹豫,不过表情毕恭毕敬,态度也相当温和友善,完全不像以前见过的情形。“斯科特,希望我没有打扰您,”她说,“要是打扰您了,您就告诉我。”我对她说她没有打扰我,我只不过遇到了难题,眼下不知该如何解决。她手里捧着一本薄薄的书,说:“我碰巧看到了这本书,不知为什么,我想它可能对你有用。真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有些恼火,换在平时,我或许会告诉她,我的书本来就多得不得了,我的时间也有限,没空去阅读它。但是她那罕见的谦逊,让我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我告诉她,我感激她的好意,会尽可能读一读。我把那本书带回了家。我不知道什么叫“尽可能”,不过那天晚上,似乎有某种东西在提醒我,促使我把其他的书扔到一边,开始阅读她交给我的书。这本书篇幅不长,书名是《人们怎样实现变化》,作者是艾伦·威利斯。书中大部分内容都在讲述责任感,其中有一章还深入讨论了我白天所写的那些我并不满意的内容。第二天早晨,我把部分内容压缩成短小精练的段落,就这样,我的问题解决了。这并不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我也没必要对它大张旗鼓地宣扬,甚至可以把这件事完全忽略,因为即使没有这件事,我照样可以修订完这本书。但不管怎么说,我确实得到了上天恩典的惠顾。这个事件本身既是不寻常的,也是寻常的。说它不寻常,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它绝不可能发生;说它寻常,是因为这种对我们有所帮助的事件,时时刻刻都发生在我们身上。它们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敲打着我们意识的房门——就像那只甲虫轻轻撞击着窗户玻璃一样。自从同事的妻子借给我那本书以后,类似的事情在几个月里发生过好多次。它们发生在我的身上,有时候我能够辨认出来,而有时候我虽能够利用它们,却没有意识到它们神奇的本质。当然我也无从知道,有多少次,我白白错过了这样的机遇。([美]M·斯科特·派克(M.Scott Peck)著,于海生译,严冬冬校译:《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
二〇一六年七月十二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