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月木水
那天经过小区路口,看到一个老爷爷提着一篮核桃站在原地眼神慌张的四处找寻着身影,等我进了小区,听见身后的吵杂声音,才发现是那个卖核桃的老爷爷跟保安慌张的解释着什么。走近听了听,原来小区有人拿了一张一百元假钞买了一斤核桃,老人想进到小区里找给他假钞人,可保安不让进。
老人一边祈求,一边带着哭腔说:“一斤核桃就挣两块二,一筐卖完也不够找她的那些,你让我进去找找吧。”
刚巧一中年女人出现在门口,老爷爷大喊:“就是她!”
女人急了:“说啥呢!说啥呢!不是我说的,农村人就是农村人,青红皂白都分不清,我是看你可怜才光顾你生意,你还倒打一耙!”
老爷爷强忍着眼泪:“你看我一天就收了一张一百元,所以记得清是你,你可能给错了,要不你给我换一张好不?”
女人上下瞟了眼老爷爷:“又不是我给你假币,我为什么要给你换!你这是碰瓷儿!”
老爷爷急了,刚想用手抓住女人胳膊,但看到自己剥核桃剥的黑漆漆的手,又缩了回来说;“我是读书少,不如你们城里人,可我老实,不编瞎话!”
中年女人不甘示弱伸着指头指着老爷爷鼻子开骂,人越来越多,有好心人塞给老爷爷一百元,老爷爷也不要,拧着一股劲儿,非让女人给他换钱。最后女人依旧没换,转身进了小区,老爷爷坐在门口,一边哭着,一边剥着核桃,看热闹的有几个人买了核桃,都没让老爷爷找零。老爷爷一边哭一边说:“都是读书人,咋就这么不一样呢!”
我猜想老爷爷也许没做过买卖,没读过书,否则在他眼里读了书的人就是好人,有文化的人就会讲道理呢?现代社会,所谓圣贤书却没造就高素质人才,这才是常态!
我想起挺久前看到网络上一个留言,寒风刺骨的冬天,有个老人在天桥卖拖鞋,好不容易看到有人想买,高兴的介绍自己的拖鞋有多结实,看的人就故意说,那你拽拽我看看,老人就用力拽了拽,那人又说再用力,再用力点,“啪”的一声拖鞋被拽断了。老人懵懵的看着拖鞋,前面起劲喊用力的人捧腹大笑,乐呵乐呵的就走开了。老人一屁股坐地上就哭了。
素质的高低不是看你进到高级酒店饭店的仪态礼貌,最基础的存在是你是否一颗同情心,素质有时就是善良!
一个不愿意把烟头随意扔地上的人,他考虑的可能是环卫工人的幸苦。
一个可以在公交车让座的人,他考虑的可能是老人身体状况。
一个在公共场合不会大声喧哗,小声沟通的人,他考虑的是会不会给人造成不便。
每一个高素质的体现,其实都在为他人行方便,站在可站角度,理解他人感受,做出最合适的举止。
为什么十几年的教育却没能教育出高素质人才,很简单,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往往只是不可以,却没有人说为什么不可以。例如不要随手乱扔垃圾,就如程序化设置在我们脑海里。也就是说学校教了如何做,却忘记说为何这样做,知识没有建立在心智之上,所有的东西都成了表面功夫。所以读书与素质其实并不是并列关系。
素质与身份也无关联,我曾在下雨天看到一个上班族从小黄车跟前走过不小心刮蹭到车,导致小黄车一大排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了,路上人来人往没有人靠近,后来还是一个乞讨老人把车一个个扶起,心里猛生感动,不知道这样的善良又是否他曾感受过。
我也见过小区门口某狗留下一坨粪便,所有人都绕道而走,一个穿着精神西装笔挺的中间男人低着头仔细擦拭粪便,那一刻觉得那大叔真酷!
一个真正善良的人,即使没有读书,他也会显现出好的素质,不给别人添麻烦,站在对方角度考虑,这就是素质。
在善良的基础上有了感恩之心就会呈现出高素质,懂感恩之人便会将善良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