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在岭东科技大学授课,其中一门是二年级的选修课程“台湾工艺”,课程共十八周,修课同学在前六周向传统师傅学习工艺、并做纪录与解构,接下来六周从所学知识,寻找几个切入方向做大量实验,最后六周根据实验中最好的几个效果,尝试应用于设计。
共有31位同学选修,最后仅有十位同学完成。这十位学生与选择的工艺题目分别是赖思(打铁)、朱亦琪(制香)、刘莉苓(珐琅)、施政源(竹艺)、蔡雅莉(制框) 、张婉亭(竹艺)、郑光均(竹艺),如此不好得手的两学分,真是辛苦大家了。
修课同学必须向工艺师傅学习,并把所学应用于设计。
不只需要兴趣,更要心甘情愿、不怕苦
课程一开始,请同学们各自去找三个自己感兴趣的台湾民间工艺,先做简单的资料收集,带来简报和讨论。接着要去寻找以此为业,并且愿意教你的师傅。 “怎么找?去哪里找?找不到怎么办呢?”同学们马上丢出许多问题,我的回答都是:“自己想办法呀,年纪都这么大了,连这点小事都搞不定的话那就退选吧,退选就都没问题了。”
我在桌上摊开自己学习制作蒸笼时,经过折装的纪录,戏称这是“清明上河图”,旁边放上我那时候做的盖不起来的菜鸟蒸笼,向同学们说明这些课做的事,并再三强调:“这是选修课,没有人逼你一定要选,很麻烦却还只有两个学分,很不划算的。”虽然是开玩笑的口吻说,果然陆续有些无缘的同学退选了,这样也好,希望只留下心甘情愿的学生。
同学们选了台湾各地有趣题材。
打铁、竹艺、制香⋯⋯
同学选了台湾各地有趣题材
接着是同学各自决定工艺题目的阶段,根据我自己以前遇到的困难和经验,常建议同学们要重视地域和交通因素,尽量选择自己骑摩托车就可以抵达的中部地区,或是自己的家乡,这样周末回家的时候还可以去。这样的安排是希望过程中遇上了材料、制作上的困难,能较容易寻求师傅的帮助。于是我们有了南屯打铁、草屯竹艺、鹿港制香、埔里造纸和官田菱角染⋯⋯等等台湾各地的有趣题材。
决定题目之后,同学们各自找时间去向师傅学习,要追着师傅从头到尾亲手做一件简单的器物,两三周之内要完成带过来,每周都要看进度,除此之外,还要以照片记录制作的过程,每个小细节都要尽量记载下来。
过程中,不断纪录形状、材料、方法等观察与发现。
千奇百怪的工艺实验
每周都充满乐趣
将实验品和纪录收集起来之后,按照顺序排列在纸张上,用三种颜色的贴纸,以“形状、材料、方法”去标示。在过程中拿了一种材料,切了一种形状,就贴上对应的贴纸 。而方法,则是制作过程中最独特和珍贵的部分,可能是组合、成形的方式,或是改变材料特征的方式,聪明的、经过许多世代无数人不断调整,累积而成的智慧, 试着以简单的插图和文字说明自己的发现,开始做你的“工艺上河图”。
接着是为期好几周的材料试验,这是花最多时间的部分。从上一阶段的制造过程和贴纸中,我们要去寻找能够尝试改变的部分,做许多实验品,依照不同工艺的困难度,有人每周得要带五个,有人得带30个,然后在课堂上,我们再针对带来的实验品讨论做法和效果。
每个星期都充满新鲜乐趣,能看见同学们用千奇百怪的方式来处理材料,有人拿酱油,醋、盐酸来煮竹子,有人拿胡椒粉、奶粉来制香,还有同学用象棋、麻将、烤肉网来染布,真是非常有意思。
同学们陆续尝出有趣、吸引人的试验品,开始尝试运用做成器物。
朱亦琪,结合“制香工艺”的作品。
张婉亭,以“竹艺”制成的作品。
亲手摸索与尝试,是课程的真谛
一路上不让同学们去想最后要做什么器物,不让大家去猜测设计的结果,毕竟比起结果,更希望大家在刚升上二年级的这个时期,能够乐在亲手摸索与实验的过程,能够从每次的实验品当中,有能力去思考,衍生出下一次的尝试,这些都是比起结果更值得追求的学习。
摸索了好几周之后,同学们陆续尝试出了有趣的、美的、吸引人的试验品,直到这里我们才开始尝试运用做成器物,做坏了、不好看,就改做一个比上次好一点的,一周一周慢慢做、慢慢改,还真是不容易。
陈俐洁,结合“菱角染”设计而成的作品。
赖思妤,以“打铁工艺”制成的作品。
赖秋瑄,以“造纸工艺”制成的作品。
范承宗
身体里住着老灵魂的台湾年轻设计师,着迷于挖掘隐藏在传统器物中,以时间凝结而成的智慧。不舍这些无形资产将随物件一同逝去,致力以设计继承传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