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然之声籁,抑扬顿挫,荡漾余之耳边。群鸟嘤鸣林间时,所发之断断续续声,微风振动树叶时,所发之沙沙簌簌声,和清溪细流流出时,所发之潺潺淙淙声。余泰然仰卧于青葱可爱之草地上,眼望蔚蓝澄澈之穹苍,真是一幅绝妙画图。
《浮生六记》中,一古木、一勺水、一片石,风声、鸣声、溪水声,仅用数语,一幅怡然、幽趣的立体园林画跃然眼前。不禁感佩:表达的真好!
记得有一次在学校灶上吃饭,旁边一位同事夹起一片白萝卜,说“你不要小看箩卜,冬天的萝卜是小人参,大补的,这萝卜最好就是这样加点儿盐,简单炒巴炒巴就起锅,保留了足够的营养成果,而且入口甘甜,口感清爽,炒的不错,多吃点儿。”他这么一描述,我脑中便浮现出一个声景:入冬,天气骤冷,菜地里只有萝卜翠叶,老农佝偻身子,抓住菜叶,拔起被斑斑泥土裹住的新鲜萝卜,扔到筐里……厨房里,师傅娴熟的刀功下,萝卜瞬间被切成均匀大小的片状,点火,上锅,热油,倒入水嫩的萝卜片,锅里噼啪作响,加盐,快速翻炒,盛盘……一气呵成,想一想,感觉食欲都给勾了起来。
向这位同事投以羡慕的目光,内心忍不住赞叹:这厮很会描述啊!
说来其实惭愧,我自己向来不太会关注吃食,如果好吃便会感叹“真好吃!”,如果是尤其好吃的美味,充其量也只会说“味道真的很好,怎么可以这么好吃”,整个进食的过程,简单粗暴,以满足味蕾和肚皮需要为主,谈不上有什么具体的口感,倘若非要我说,只能谈一谈酸甜苦辣等最直接的味觉感受。
而现在经过同事的描述,吃的时候便联想到了很多,不再狼吞虎咽,慢慢的吃,注意食材的原味、师傅对火候的掌握、口感的微妙差异……
其实,他所说的话也并没有很高深,只是寥寥几句话,却恰到好处,引起我浮想联翩。记得上学时选修古曲音乐课,听的正抓瞎的时候,老师轻轻点拨“要注意体会弹奏的快慢和高低音的起伏”,便凸显出了不一样,想像到一位着燕尾服的作曲家,坐在钢琴前,十指灵动,眼神明灭,表情激昂或落寞,音乐慷慨或舒缓……感受到了之后,才有所觉醒,“老师说的对啊,经你一说,我想到了好多”。仿佛,每天面对着同样的物件,我们却常常熟视无睹。一经别人描述,却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他所描述的对象,别有一番我往日没有见识到的新意。
遗憾的是,在别人的描述中,我能感受到很多,乐在其中,一旦换位,让我来描述,却常常无语、凝噎。给朋友推荐《百年孤独》时,郑重其是的极力推崇,“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你一定要读完”,朋友问我“怎么好?”我一时语塞,无法描述,虽然感受颇多,但在这样的交流中,我是一个表达能力为负数的人。
天光、老屋、群鸟嘤鸣、溪流淙淙声、风催枝叶沙沙声……所有的一切,都很美,似乎能感知得到,却无以言表。唯当善言者从混沌的感知中抽出一条线来,“你看这片园林是可赏可游可居的一方自地境地,远观花木掩映、高低俯仰、参差错落,近看,色彩浓淡相宜……”,此时,我唯有赞叹:你说的对啊,还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