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产品经理,持续提升产品决策质量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个糟糕的产品决策,轻则浪费团队宝贵的资源,重则影响业务的长远发展。
笔者在日常的产品工作中,也踩过很多坑,积累了一些血泪史;如果可以再来一次,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尽可能提升产品决策质量呢?
让我们换个思路,从反面的角度来聊起,常见的引起 低质量产品决策的原因有哪些:
一.需求定义偏差
大部分产品,会倒在这一步,对于客户&用户的需求缺乏清晰正确的认知,导致产品决策无效,最终做无用功。
常见的原因包括:
1)缺乏需求定义和分析必要的流程&工具
2)崇尚“个人直觉”,忽视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
3)盲目相信桌面调研,未针对调研结论进行分析和洞察
4)老板拍脑袋决策,业务团队照搬执行
举例:
近几年,市场上涌现出大量社交类APP,纷纷宣扬将打造年轻一代的新社交产品。而从实际情况看,大量的新社交产品无法满足除 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职业社交几个主流赛道以外的用户需求;新产品们所打造的功能和服务则没有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 or 解决方案不痛不痒,最终逐步走向沉寂。
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1)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将MVP在真实市场中进行检验
2)重视用户调研,但懂得对于调研信息进行提炼和取舍
3)如果一个市场仍未存在某一类产品,而你准备做这类产品,请谨慎思考下背后的原因
4)尊重老板的意见,但懂得进行必要沟通和信息对齐,避免无脑执行
二. 信息输入偏差
糟糕的结论,常常伴随着信息输入环节的各类问题,例如:
1)产品决策前,过于偏执,听不进团队其他同学的建议和反馈
2)只收集了部分信息,对于其他关键信息接下来有意和无意的遗漏
3)只从小部分用户群体中获取意见和反馈,而忽略主力 or 核心用户群体的声音
等等,不一而足
举例:
小王是XX生鲜产品的产品经理,负责公司某个生鲜业务。在针对Y市的产品策略分析过程中,因为所收集的用户反馈都来自于部分高收入用户,而忽略了未发声的中低收入用户,从而导致产品花费大量资源满足高收入用户的需求,而没有改善主力用户群体(中低收入用户)的体验,导致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产品方案最终推倒重来。
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1)充分收集所需要的用户&市场&竞品信息
2)保证信息来源的可信度
3)尽可能保证信息来源于相互独立的渠道,作为交叉验证
4)重视团队内部讨论,建立PK文化
5)必要时引入专家团队,提供外部视角
6)产品经理具备自省意识,克服自我偏执
三.盲目跟风,照搬竞品
在日益竞争惨烈的互联网行业,产品同质化已成为普遍现象;大量的产品甚至可以做到像素级copy竞品,以为这样可以获得市场,甚至打败竞争对手。
遗憾的是,这些的方式常常无法奏效,通用的原因包括:
1)抄竞品时,只看到表面的产品特性,而忽视竞品背后无法复制的能力,如:渠道能力;组织能力;激励制度;更优的商业模式等等
2)抄竞品时,忽略市场环境和竞争形势的变化
举例:
A电商平台看到竞品B平台上线了【物流次日达】的服务,于是第一时间跟进,推出类似服务。然而,B平台的极速物流服务,是建立在投资了多年且耗费几十亿的供应链基建能力上。A电商平台上线该服务后,一方面耗费了大量成本,另一方面又常常无法实现极速物流的承诺。最终只能把此服务下线,并收到了大量负面口碑。
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1)尽量尝试差异化竞争策略,因为通过copy策略来获取成功的机率很低
2)如果一定要“抄”,最多可以作为防御性手段,且需要充分考虑清楚竞品这么做的原因和背后的配套能力;大忌是 画虎不成反类犬
四. 忽视长期价值
在产品工作中,短期价值VS长期价值,用户价值VS商业价值的权衡是产品经理的重点职责。
现实商业环境中,一个产品决策,可能带来非常亮眼的短期收益,但对于产品的长期价值则会带来巨大的损害。
举例:
X游戏为了短期的收入目标,上线了过量的付费关卡,在短期内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但引来了用户的持续不满,导致用户持续流失,最终损失了更长线的商业价值。
反观,一些具备长线价值思维的互联网企业,在2020年肺炎疫情期间,对于平台上的商家纷纷提供各类优惠政策,以帮助商家渡过难关。从长期看,商家在渡过短期的经营困难后,会在平台上持续活跃,和平台产生更深的绑定关系,最终为平台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
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1)建立围绕长期价值的产品文化 or 考核规则
2)一把手进行自上而下的 理念宣导和灌输
关于提升产品决策质量的办法,你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