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未,携友去确山县刘店镇参观刘店秋收起义指挥部旧址一一文昌宫。随后朋友提议顺便游览一下这片红色革命老区。
车在公路上飞驰,路两侧,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小山,像装了轮滑,纷纷从车窗驶过……不错,平原上出现的突兀地势,不仅吸人眼球,还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和强烈的攀登欲。
距刘店镇大约五六公里,进入大刘庄村。干净平坦的村村通公路,穿梭在田园农家,好似一条条玉带,舞动在蓝天碧野,牵系着庄稼人与五谷的深情!
当地政府很重视发展农业科技,麦田里到处是宣传口号:"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科技就是生产力"等等……
突然,路边两块竖立的彩绘,吸引了我。彩绘上书:廉吏之乡,范滂故里一一一大刘庄村。
范滂,何许人也?
明代李本固《汝南志》有记:范滂(137年一169年)字孟博,东汉,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好一个范诏使!你登车揽辔,豪迈驰骋,未入冀地,贪官污吏早已闻风而逃,实在雷厉风行!
侄子李颂被人举荐做官,你不徇私情,断然阻止,堪称钢正无私!
你面对太尉陈蕃的傲慢无理,竟弃官归田,真是铁骨铮铮!
大家有所不知,陈蕃就是那个"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东汉学霸,他少年有成,竟官至太尉。
陈蕃和范滂虽是汝南老乡,但汝南人老乡观念差。再加上范滂也是个刚直不阿的角儿,所以两人第一次合作,就不欢而散……
东汉距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
两千年斗转星移,世事沧桑。现在不知还能否找到有关范滂的点滴遗留。带着疑问,我们来到大刘庄村的古庄村民组。据悉,这里是范滂遗迹较集中的地方。
刚进村,就看到路边有个蓝色路标"范滂坡",这是入村后见到的第一处遗迹。坡,也就是一个由低往高的抬升过程。前丶后丶左丶右,寻了个遍,也没找到哪儿有个坡。有道是:千年大道走成河。或许范滂坡,早走成了范滂路。
在村民指引下,我们来到范墓旧址。范滂的墓冢早已夷为平地。一户人家在此盖上新房,门前的小狗,屁股对着自家大院,怒气冲冲地吼着来人。直到主人出来人呵斥,小狗才夹着尾巴,躲到主人身后……
这家主人说,他院子里大树下那块青石板,就是当年范墓的石门。连忙去看,因日久天长,石板被磨得溜光,别说有字,就连条花纹也难寻见。但不管咋说,这块青石条应该是东汉遗物。
突然有个老汉走过来,轻声告诉我们:"走,我带你们看样东西。"问看啥?老汉神秘不语。
他把我们领到一处污泥堆前,指着两块断石板说,"你看看,这有字。"
低头细辨,发现其中一块石板上,刻着繁体"东汉"字样。下面的字刚好在断裂处,已无法确认。另一块的落款倒很清晰“知确山县事( )文海敬书;大清同治七年岁次戊辰冬月上澣穀旦"。原来这是一块大清同治年间的碑刻。估计是当时确山县长到此拜谒,并亲书碑文以示敬意。县长字体不错,刚劲洒脱,力透顽石。只可惜被挖机钩断了。
时值农闲,村民们三五一堆,聚在路边喷扩。我也加入其中,随便打听范滂其人。
一位老汉说:"咦!他厉害呀,当的是太尉……"另一个年轻点儿的男子抢言道"对,那烂碑上写的就是`东汉太尉范滂之墓'"。我说,范滂没做过太尉,他是个小官,相当于现在的市纪检书记,只不过清廉高洁,被后人推崇高了。"太尉!一点儿不错!"那年轻气盛的小哥,撂下一句话,扭头便走。小哥生气了。
我仍不知趣,接着说古书上讲,范滂是漯河人不是确山人。一位老汉眼一瞪:"瞎说!古书都对吗?"说的也在理……
大家各执其见,唇枪舌剑,争得面红耳赤。妇女们只管笑而不语。两个学生模样的小男孩,靠在屋角,头抵头专心致志地玩手机,压根就没发现我们。
古往今来,天地之间有杆称,那称砣就是老百姓。那些公正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官吏,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那怕天长日久,纵使坟墓无存,他仍然活在人们心中,且被推崇得很高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