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觉得学校实在无聊,就不高兴在那儿待着了,漫无目的“浪费了一年时间”。
村上春树断断续续终于完成学业后,长叹“终于结束了”,这辈子都没有对学校教育有好感。
但他们都是极有天赋的人,同时酷爱学习,爱因斯坦去大学旁听,不为学位,只是觉得好玩;村上春树从高中开始博览群书,就算英语成绩一般,也敢于边自学边直接阅读英文原版书。
没有天才不热爱学习,但没有天才只满足于学校教育。
学校里的教育,是把所有前因后果、包含的人文因素去掉,一上来就拿个公式、定义给你。
就像是把鱼煮好,去骨去皮去刺,挑出几块白肉,再开水泡泡,喂给你吃。
这样,是很直接,好像拿了人类的精华,直接接受好了,但是孩子根本没有选择,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接受这些。
更加是尝不到鲜美,只有营养,没有味道。让人在真正理解它之前就开始厌烦。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生活实际用的知识,可能学到初中就可以了。学那么复杂的数理化干什么?然后心里就默认这是应试教育,自己也告诉自己,为了考试罢了。
结果是许多就算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是学过就忘,一边还在苦苦思索自己的人生价值。
成人的世界是自以为是的,他们觉得孩子是幼稚的,因而需要被教育,却没有想过需要把一些更深刻的东西介绍给孩子们。
这,就是科学之美。
其实,真正的科学,本身是简洁而美丽的。它们需要复杂的学习和深刻的思考,但最终是为了通向了解这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
当跟随者前人思考的结晶,一步步揭开世界神秘的面纱,应该感到激动而兴奋。
举个例子:
世界上最美的理论,就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它揭示了引力场其实就是空间,而这个空间是可以弯曲、变形的。地球围绕着太阳转,是因为空间像漏斗般建立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地球被吸引了过去。
因此时间也变得不同,越靠近太阳的地方时间越快,越是地面时间越慢。
所以,世界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时间”,不同地方的人,可能“在同时”只是幻觉哦。
我估计还是有很多人没有看懂我在说什么。但你是否感觉到一种神奇感?
对,就是这种神奇感,会激发人的好奇心,好奇心让人变得积极探索。
如果孩子能有这种感觉,他们就会更容易接受知识,更加主动学习。
而且,与宗教和哲学一样,真正的科学富含哲理。当面对世界的真相不似双眼所见,当面对浩渺宇宙与微观世界,自会觉得生命可贵、稍纵即逝,也不执着于分毫得失。
再三,科学的精神是批判性思维的,是永远在进步在变化的。长期接受这种思想,自然不会把人间的教条定律看得太死,做人也能轻松一些。
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感受到这些呢?
我们只是在学知识,并没有真正在学科学的精神、思想。
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可能你已经错过了,但还有孩子啊。
学校教育不够,就多读课外书,不要觉得孩子还小、还幼稚,大家著作都可读,有些人一辈子说不清楚的事情,真正的大家一两句就说清楚了。
当孩子表现出好奇与不满,就了解他的真实想法,然后慢慢引导、创造环境。家长能力不够,可以给选择方向上的建议。
只要从小尊重孩子,给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年幼的人会比我们大人好学地多。
只怕,一天到晚逼着孩子只能读课本,把兴趣都磨光了。
逼着孩子学,可能成绩永远上不来,真正引导孩子走近科学的美丽世界,至少,会身心健康,不讨厌学习,顺带着成绩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