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是指一方能让另一方轻松明白他之前不明白的东西。
如果是双方都明白的东西,那只能算是有效交流。(当然做到有效交流已经不容易了)
那么,怎么做到有效沟通呢?
首先,沟通分成说与听。
平常生活中,说,占据主导地位,人们总是以自己对事物的理解难度来评估他人对事物的理解难度,又或是这是人与人之间各自的生活经历不一样,导致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一致。为了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说者应该时刻提醒自己。
在众多的方法中最推荐的是用类比的方式,为了让对方明白他现在不明白的A,找一个他原来就熟悉的B,然后告诉他在某方面来看,A就约等于B;再把A与B相像的地方讲清楚,最后A的那一方面就不言自明了。
听,正如没有人认为自己不会说一样,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不会听。人们总以为倾听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并且自然而然地认为阅读能力比倾听能力更难养成。
这种认识导致正规教育长达几十年的教育过程中,从未有针对母语的听力课程。eg,教师在讲堂上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重复教授同样的内容,而台下的学生居然永远只有少数能够全面掌握教师讲述的信息,这是不是倾听能力的巨大差异造成的呢?
倾听的过程中总是容易走神,人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以为一心二用的技能自己是可以掌握的,在走神一秒的情况下还是可以理解说者的意思,两秒也许也可以,慢慢的,走神的时间越来越长,最后没有听明白说者表达的意思,或者理解错说者的意思。
从某种程度来看,倾听能力比表达能力更加重要。
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倾听呢?
首先考虑在倾听过程中最不应该做什么。
过早的质疑!尽管我们不应该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对方所说的一切,但不要过早的打断说者,说者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必要的信息讲完,尤其在展示一个复杂的说理过程,打断对方的讲述,不仅提高了说者的表达难度,更增加了自己获得对方讲述全貌的难度。
这不是偶然,不成熟的人、思维简单的人更倾向于频繁地插话,并总认为“我已经了解你要说什么了”。
那么倾听过程中最应该做什么呢?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反复的回顾,在交谈中就难的多了,那么在交谈中就要多确认说者所说的意思是否与自己理解的意思相同(编解码模型),并预测其将要表达的意思。
当然在提问的技巧上也有方法,比如,“那你的意思是。。。洛?”和 “那你的意思是不是。。。?”这两句表达上就有微秒的区别,前者多少有些武断,容易导致误解,后者却是清晰的确认,没有任何副作用。还可以用“那你可以我这么理解对不对?”这时,说者也将会自然的想尽一切办法表达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