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沟通力“小塔楼”的完成过程:
1、地基搭建:
从致用出发,想当然就联想到自己单位观察到的工作沟通乱象——“四惑”、“五痛”。接着列出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三个方面切入点:如何校准话题、理清思路、调控情绪,以及在此基础上减少冲突。
2、框架形成:
那光这三条也不够呐,于是我竭尽全力在里面填充“梁和柱子”,把我所知所会有关沟通的知识点都往上堆砌,这时候根本管不了“梁和柱子”是不是东倒西歪、甚至规格尺寸都不合适。
3、砖块钢筋填充:
接下来我开始有针对性地去找素材,好在赵周帮主2本沟通力的书检索非常方便,我只要浏览、翻阅就很轻松可以查到每组2-3个片段来利用。
4、主体修正校验:
我按照惯例在千聊试讲,我把课程价格定成200块,无人问津也无所谓,硬着头皮语句不通也不管,一个人先嗨起来。
讲着讲着,我发现光有PPT的拼凑并不成体系,因为少了“沙和水泥”——砼(混凝土,我可是第一批取得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得说行话不是?),相互之间缺乏粘合连接,味同嚼蜡,很生硬。
我又重新翻来倒去看PPT,虽然什么都做不了,不过从来没有放弃“盖楼”的念头,至少,每一小节的因果原由我得讲得有板有眼、全须全尾吧?琢磨了好久好久,这段时间我一张便签都没写。
后来我发现第一、第二部分顺序似乎颠倒了:因为在没有校准话题之前是谈不上理清思路的。还有,CPR思维法原本是放在理清思路这里头的,但我觉得它好像挪到校准话题里头更合适。再就是,之前准备等所有三大块知识点讲完再举例子,现在反倒觉得把实例示范融入每个方法论更能促进对概念原理的完全理解和灵活运用,而且方便随讲随停,每一个方面都能独立成课。
所以,我毫不犹豫开始新一轮“偷梁换柱”的移位了。这可是大动作,费好大劲。不过重新审视,这栋楼慢慢成形,变得像样、巍峨多了。
5、装修收尾:
可是毕业成果不可能没有便签、交120张PPT呀。我决定干脆写成讲义,串起来,就是自成体系、能够示人的。提笔开始写之后,第一篇很难,后面才思泉涌,变得很顺利,也还会有些许的微调、增补。在言语组织和案例生动性方面,我认为自己也尽全力粉饰升华。
所谓的“四惑五痛”、“三法六维”不过是为了对仗工整的编排;我甚至追加了“第三选择”(史蒂芬·科维)和“菜根谭”智慧的内容(其实还有DISC性格分析和教练技术GROW模型等也可以糅合进来,不过我打算安排到下下个阶段的扩展学习)。我觉得这是发散思维下学习力爆棚的巨大享受!
二、我用到的思维、行为方法:
1、无塔胜有塔:
我本来听从指挥,打出一张空白的塔楼,试图把自己的构思往里填,但发现不行,自己的思路完全不同,那三方面是并列关系不是自下而上的递进关系。我决定弃之不用,过程中改用思维导图帮助自己配合主楼梁柱的大挪移,先在导图上胡乱写、写了删、删了改、加了减……估计浅睡眠时都有在潜意识里思索。
之前2张引领性、滞后性指标的表格,前者我倒是所料不差,估对了自己完成便签的积累不是每日平均,而是一夜爆发那种增长,而后者,已经对我不再那么重要,只要我把整个讲义系列文章写完,内里包含的便签想必远超课程指标了。
2、RIA仅仅是思路:
我想对便签法吃不透的小伙伴肯定深受这个“催命符”困扰,越接近期限、越焦虑、越提不起写便签的劲儿。我的理解是:不能被便签法所局限,要么你学侯蕾同学把它写成一个动人的亲子故事,也可以像我一样分成4、5类把简书当成存档素材的草稿,你可以发现我在上面并没有强迫自己非要按那8点要求组织文字。
我在跟一位童鞋私下沟通时聊到:其实写I没有这么简单!这里有个误区,必须通读,至少读懂独立一个章节乃至全书,甚至有主题阅读和泛读的大量积累,才能写出完美的某个片段的I(君不见赵帮主旁征博引了金庸和杜拉拉小说、《金字塔原理》和批判性思维、心理学等跨界系列书籍、美剧、《圣经》故事、古希腊戏剧、胡一虎主持电视节目、《伯恩斯情绪疗法》……等阐述他的I吗?)。
如果非要写,不如用资深拆书家@小丫率先在拆书帮年会上提出的“3W1H”更容易切入。
3、暂且把追问反思抛到九霄云外:
我从未低估追问反思的巨大价值,相反,我打算后面认真研究这套东西的来龙去脉(透露下,我仿佛有点发现门道了)。
但是,了然才会舍得。我并不苟同要去搜罗几篇相关沟通文章来消化出一个小塔楼,所以,我一开始设想此事,就直接是结合自身职场所见所感找到另一条进路——那对于自己更感同身受,更有破解它的动力。更何况,万变不离其宗,我信赖的是千百年来中外学者研究出来有关沟通理论的经典,全都已有定论,这些是所有沟通障碍解决的基础之基础,也是对自己积累到一定程度灵活运用最最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碎片化的、可变的。
再说个更具体的例子,梅老师推荐《重塑心灵》是不是特别好?我不单单把这看成一种对沟通力的深层次心理学原理指导,更再次诱发了我之前就很关注的对NLP学问的知识体系搭建——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就是生命太有限,而学海无涯,我是多么想享尽其中的乐趣啊。面对如此源源不断冒出来的学习小主题、大课题,我必须自行排列它们的优先级,然后再用后文提到的秘方逐一攻克。
三、题外话——但这是我认为我心路的诀窍所在:
1、首先你还是得弄清楚自己来精深营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很多人的学习焦虑症、屯书团课的“松鼠病”都源于被动、跟风,这也是帮主狠批过的。我之前学院式个人学习目的一向比较明确(这里指我参加的各种考试学习),在听拆书法训练营之前,我恰巧想通了自己所感兴趣、值得为之终生求索的知识、技能方向,所以经由帮主提点,我选择继续跟精深营完全出于自愿、毫不犹豫。
在大群里我曾直言不讳对帮主及其研发、授课团队的折服:当前很多网红的课程是基于他(她)自己要知识变现而开发的,把让听众有所收获放在次要位置考量(口头上作的一些营销分析也仅仅是为了促进下一批人再买单),但是精深营不同,是从拆书营进阶而来,是赵老师团队自己内测基础上的一次公演(梅老师不说了下次主题相信会更好),是有其成人学习理论和多年诸多职场培训实践经验结合的深厚基础的,我从不怀疑其课程质量和良心价格。你想,一个老练的培训师,带领一帮原始股资深学习促进者(他们本身也是学习力、理解力、阅读量不得了的大神),加上一应各司其职的助教后勤团队,要想尽情撒欢,能不玩出花来吗?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如果你不尊师重道,被领进门还是没啥用的。没有崇拜,就不会追随,就不能真正有所学习。我特别艳羡孙猴子被菩提老祖敲三下脑袋那种场景,后续我准备书写致敬拆书帮和赵周老师的系列文章,来展示我对于筛选和评判外界课程好坏的取舍标准。
如果你直到第一部分“沟通力”训练都快结束了,还在琢磨这个训练营花近千大洋值不值,这种辅导套路适不适合自己,作业到底要不要做,那证明你并没有想清楚,你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是跟别人紧追慢赶各种羡慕嫉妒恨,你的时间精力全都浪费在无止境的纠结上面了。建议去了解一点有关人类行为本质心理学方面的“触发机制”。
2、始终保有满满的热情与义无反顾的信念。
对于我来说,认准的事情,我真的会废寝忘食去做,完全不需要作业或截止期限的监督和观望别人然后各种挑剔心动的刺激。我只是做我自己喜欢的事,全情投入,享受那种心理学上的“心流效应”。
目前,我在准备司考,其中讲行政法的名师吴鹏曾经说过这样一些话:(根据记忆中的大概意思表述)
一个都考了6年的孩子,下课只跟老师闲扯“吴老师您好像长胖了”这种与学习无关并且很令人讨厌的问题,再考6年估计也过不了。司考备战的过程是训练一个法律人基本的研究学问、调用资源的状态。你只要坚信自己必过,把你每分每秒的时候都心甘情愿付出,把老师的课听全听透、翻来覆去做题、时不时翻下教材,对知识点查漏补缺,直到对老师课上的段子都滚瓜烂熟,一定能过。如果你觉得今年过不了,明年再来,大不了辞职,全日制封闭式辅导一年,那就没戏。
当然,或许我如此受教,最终也未必能过司考,但我认为他给出的这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任何成人学习,甚至是直白不二的成功心理学。漫说参加一阶段的沟通力课程,就算整个训练营下来,也未必5%的人掌握知识体系自建的能力,但是务必确信,可以借助这种形式指引方向,对学习能力进阶过程奠定三分三的基础。
所以,不要有一搭没一搭,你既然选择做这事,你的塔楼是丑是孬有啥关系,你得先让自己沉下心来,尝试的过程远比优秀学员重要,你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知识与技能的“刚需”(这个概念要是不清爽,我可以分享一份李笑来在得到专栏上一篇深刻剖析为什么我们老学不会英语的文章再揭露揭露咱大多数人的毛病)负责,而不是美丽的班主任和负责任的助教、班委团队。
在自律、自我激励等个人管理方面,我从小到大似乎没有碰到太多的坎,我刚微调了“追求完美”的价值观,赶跑那点少得可怜的“拖延症”;我对时间管理“道术器用”层面的反思一直没有停止过;我通过@小丫老师的习惯养成训练营掌握了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技能,正在思维习惯向好的尝试中不亦乐乎……
反正我的动力来自我一开始的动机和对于未来的信念——初心不改,方得始终。
结语:
虽说我是个“好为人师”的优秀教师种子(帮主不说过嘛,当老师很重要的一条是当你发现一个好东西的时候非常喜欢迫不及待给人分享,鄙人恰巧有此癖好。),但本文本意并非说教或沾沾自喜,猫抓耗子落个分享的小荣誉在头上,我希望呈现的是自己最本真的东西,是发自内心的体验,是自己认为促进自我成长最最关键的东西,我的原则是,先一股脑巴拉完,如果你无意中点进来看了看,有所参照,可以再来与我互动交流,否则,不需要“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就请直接咔擦掉吧。
无论如何,本文是我前进中的小半步,我那不知从何处来的激情和毅力还会让我一发不可收拾地走在求知求索的路上。
江湖相逢,谁与我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