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实,对于各色的“仪式感”我一向是漠然的,生日不记得、结婚纪念日不记得……哪怕逢年过节外面锣鼓喧天,我向来岿然不动且心静如水。
所以,当6岁的孩子兴致勃勃地恳求去参加她的幼儿园毕业典礼,我拒绝的眼神洒落她身上时,觉得没什么不妥,那意思——“反正爸爸去就是了”。孩子心有不甘,小嘴一噘,嘟嘟囔囔央求着“每次都爸爸,亲子课是爸爸,家长会是爸爸,儿童节是爸爸,求求你妈妈,就答应我一回吧,陪陪我吧,你俩都去吧”。孩子爸顺便漂来一个“去吧”的眼神。于是,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没别的,就想着给孩子一个“小确幸”。
没想到,幼儿园别出心裁地将毕业典礼安排在了正定文庙。朱砂启智,解孔明锁,击鼓明志,穿汉服,祭孔子……一整串的“仪式”下来,我始终抱着看客的心态,悠哉悠哉地进行。
直到“感恩的心”的音乐响起,直到穿汉服的孩子一本正经地站在我面前,听着主持人在那儿高声诵读解说词“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成长的无忧以及对人生的期待,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拜……行,拜……行”,元宝一脸严肃、认真地双手相叠举过头顶,鞠躬行拜礼,我的心被强烈地震撼着了。
就那么大脑轰隆一瞬间,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挺拔的身躯已然弯曲,乌黑的亮发已见斑白,细腻的皮肤爬满皱纹,辛苦养育我40年,却不曾庄重表达谢意;就在那电光火石一刹那,我想到了拉扯孩子的种种不易——生病的焦急、发烧的惶恐、接孩子的困难、上小学的焦虑……
悠扬的汉乐悄然响起,而我仍旧沉浸在回忆中不能自拔。看着蹦蹦跳跳跑来寻求拥抱的孩子,我从心底里感谢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它的仪式感让我更深刻地体味了亲情。
2
其实,何止亲情,同学情不也是因了“仪式感”才倍加浓厚的么?
记得2000年的那场毕业聚会,全班同学齐在饭店把酒言欢。在和每一位男生、女生絮絮叨叨中,在一来一往、推杯换盏中,啤酒、白酒轮番下肚,不知不觉自己就醉了。
头发晕,身变轻,咧咧呛呛中拔腿下楼,在大厅碰到了团支书龙,于是,整个就学期间没多少交集的我们,分坐一张桌子的两头,开始还矜持地相对而坐,气定神闲地没话找话,回忆回忆大学生活,谈谈往日的点点滴滴。
再接着酒意渐浓,白酒烈劲上来。就都顾不得形象了,同时趴在桌子上,“哇、哇、哇”狂呕起来,他吐了个稀里哗啦,我吐了个七荤八素……晕头转向都差点走错了卫生间……
很多年过去了,从大学期间的相谈甚少,到后来和龙同学之间偶尔的小聚,再到后来的心无芥蒂。那场聚会绝对算是一个转折点。
前两天,龙同学微信留言说“很多同学说,毕业即分手,再见就真的难再见了”。于是,很庆幸,幸亏有那场仪式感十足的毕业聚会,幸亏有场共同可以回忆的糗事,才让鲜活的记忆灵动如昨,让彼此心照不宣、共存温暖。否则呢,估计就是“你轻轻地走,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了吧……
3
还有,因“仪式感”十足,而难以忘却的师生情。
2005年,我七弯八转地请到了时任《赤壁》影片的副导演,请求其为我所带的毕业班录制一场别开生面的“毕业欢送会”。他带了助手,扛着专业的摄像机就来了。
学生们沸腾了,演出现场在有了短暂的开场白之后,主持人似乎就不大能派上用场了,因为他们都等不及,一个个自告奋勇地上来,唱歌的,跳舞的、说相声的,甚至一宿舍一宿舍的哥们儿姐们儿一块出场诉说舍友情谊的……
原定的一个小时的录制时间延长到了两个小时,又不得已加长到三个小时,直到学生们齐力将我高抬而起,向上方抛去,一次、两次……时间的指针已然指到了子夜零点。
毕业仪式重要不重要?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在支持的声音中,各界传递公众更多的信息是学术层面的成长意义与学校价值。就如元宝幼儿园园长所说,“希望家长不缺席孩子的成长,见证幼儿园的实力”。
就连著名的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院士都说,“毕业典礼这种仪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也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重视”。
而我想说的是,一场场庄重的毕业典礼,其表达精神上的情感含义更多于传统的教育意义。它突破了一场必演的“节目”的藩篱,涌动着世间所有的温情,它让亲情得以悄然绽放,友情更加浓郁芳香,师生情愈加纯真浓厚……
所以,如果可以,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们都该以一个庄严隆重的仪式向它表达纪念,以示敬意。让已经深刻嵌入彼此生命的情谊借此机会深情涌动,感动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