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了个阳光很好的上午看《生门》,坐在窗边有阳光洒下来,挺暖和的。看完以后我愤怒的下楼吃饭,视周遭阳光为无物。
这是一部记录产科医院里四位孕妇生子的群像式记录片。我本该看见母亲们生子前的期待和不安,生子中的艰难,生子后的欢欣和历过一劫的长叹;我本该看见母爱的伟大,丈夫的体谅和亲人的相助。可是我没有。我只看见一张张面无血色的脸上麻木而无神的双眼,挺着疤痕累累的肚皮。
夏锦菊的故事最是惊心动魄。在手术台上心脏停跳两次,大出血不止全身换血四次,医生告病危,她命悬一线却只是为了保住她已经孕六产二伤痕累累的子宫。在医生告知她子宫必须切除不然会有生命危险之时,她还在苦苦哀求医生保下她的子宫她才三十三岁还能生。而她丈夫,全然不知妻子生命告急时还在想着为他再生几个,远在一千公里之外的广州,从未出现过。
陈小凤的故事最令人心酸。家境太过贫寒的她面对自己难产的事实和两个早产胎儿要如何养育时除了无助和迷茫流露不出半点表情,那一笔巨额的生养费就如同头顶的刃,并不锋利,却一寸一寸的磨下来。五万块的生产费用,要四下奔走几十家人才能凑上,至少十万的早产儿照管费,要抵押房产借高利贷才凑的上半点。她丈夫三四十岁的男人,却在被告知欠款再不交齐只能选择保大人还是保小孩之时落下泪来。一个男人最心酸的时刻,大概就是穷困到走投无路一定要做出个选择之时吧。
曾宪春真的挺幸运的,没有手术台上的垂死挣扎,没有经济困窘用不起药的时刻,身边亲人陪伴,还已经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而让她孕五产二再一次躺上手术台让冰冷器械进入她身体的唯一原因就是:想要个儿子,没儿子会被人看不起的。
李双双躺在床上沉默流泪的那一幕可能会刻在我心里很久。因为优生检查发现孩子发育迟缓有可能会不正常,一家人来到医院做引产。丈夫在一旁默默权衡一个可能不健全孩子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公公婆婆对着镜头一面摆正道德立场一面斥责医生不为他们着想让他们背上沉重负担。在强行剖腹取出孩子之后,更在楼梯口锱铢必较是否值得为一个早产儿付出钱财,明明手上带着令人瞩目的大金戒指却眼睁睁看着一个孩子夭折。
生命是如此的轻,却又如此的重。
轻的是孩子满身青紫从子宫被拖拽出来,重的是孩子背后无数的血泪坚守和迷思。
总有人说世间最伟大的是母亲,可在这个纪录片里,母亲的主体只是个残破的子宫罢了。而纪录片的主题,则是子宫至上主义的又一次胜利。《使女的故事》里有这么一句话甚是贴切:充其量我们只是长着两条腿的子宫,圣洁的容器,能行走的圣餐杯。
在生死的档口,还在哀求留下子宫成为一个完整的女人,全然不顾子宫薄如纸的危险执念于一个男孩,无论未来生活多难先把孩子生了……愚昧和偏见像是道德枷锁一样紧紧锁住这群女人,把她们一次一次推上鬼门关,让她们流尽血流干泪,只剩下满脸的木然和眼中的无助,然后,用伟大的母爱来当这样愚昧的遮羞布。
他们都流着泪说“没办法啊”,除了生个孩子没办法表达女性的意义,除了生个男孩没办法摆脱周遭的讥讽,除了看可能不健全的孩子夭折没办法承担下为人父母的职责又害怕承担道德的审判,除了疯狂借款背上高利贷没办法判断能否好好养大孩子。
可是真的没办法吗,没办法站出来说老娘不生了吗?在自身生命的无法保障,新生命的到来或许要以另一条生命为代价的时候站出来说不能再生了;在子宫随时会出血为了个男孩再一次躺上手术台时说一句真的不能再生了;在背上高利贷新生儿费用早已用光后面的生活全是黑暗的时候吼一句真的不要生了!
很多人在感叹母爱的光辉,却没有人站出来说上一句“这样对不对”。牺牲自我成全孩子真的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吗,别道德绑架了好不好。打着伟大的母爱的旗号,半自愿半被迫胁的漠视自身的生命权。生下的孩子是命,手术台上的母亲就只是个育儿袋了吗?
母亲最伟大之处不在于她拥有子宫。
生还只是第一道门,生活二字每一个都不容易。这世间何其风险,生下来不是胜利而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未来的问题不是“苦一点”就能解决的,不是“总能拉扯大”就能够拉扯大的。把他生出来,似乎就是历经艰险的完成了所有工作,至少能和孩子讲上十年“你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你可得感激一辈子”,却从来没有人问过他,出来以后面对这样的世界,是不是他想要的。
我们今天说的不是“穷人家不该生孩子”,而是每一个母亲,都有选择自己是否要成为母亲和几个孩子的母亲的权利。她们不是子宫的代名词,不该被社会胁迫被亲人胁迫被自我胁迫,能携带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人,更应该拥有自我的思考和选择的权利。